Sony 一向都有一年雙旗艦的出機習慣,一般也是年中推出旗艦的 Xperia 1 系新機,而 IFA 大展(每年 9 月)就推出細 size 但旗艦規格的 Xperia 5 系新機。去到今年,Sony 亦不例外,在香港時間今日下午,Sony 就在 IFA 2023 推出最新的 Xperia 5 V。少了一個鏡頭,但定價卻比上代貴了,究竟是否物有所值?早前 Edward 就試玩了十分短時間,現在先與大家簡單分享一下初步用後感吧。
手感與上代基本相同
先說外形設計吧,Xperia 5 V 在設計上,除了主相機少了一個鏡頭外,大致上與上代分別不大。今代依然採用 21:9 長闊比的修長 6.1 吋熒幕,而保護熒幕及機背就用上了 Corning Gorilla Glass Victus 2 強化玻璃,機背的玻璃同樣是加入了霧面設計,拿在手上手感仍然十分舒服。不過相比上代,機邊紋理就多了層次,而且物料上加重了金屬感,令機身拿上手感覺更實在。至於顏色方面,就設有夜暮黑、白霧灰及冰河藍 3 隻,當中藍色固然十分搶眼,但白霧灰的設計更像 Sony 初代 PlayStation 的機身灰色,不過沒有 PS 1 代那麼深色,屬於簡約而舒服的日系風格,男女使用都十分合適,無怪乎 Sony 將此色定為今年 Xperia 5 V 的 hero colour。
▲這就是 Sony 最新推出的 Xperia 5 V「小旗艦」。
▲正面看起來,其實 Xperia 5 V(左)與上代 Xperia 5 IV(右)很難看出分別。
▲不過機邊 Xperia 5 V(藍)層次會比上代 Xperia 5 IV(綠)多一點,金屬手感亦更重。
▲機背用上 Corning 的 Gorilla Glass Victus 2 強化玻璃保護,並加入了霧面設計,摸上去手感不錯。
▲按鍵依然集中在機身右側,包括內建指紋辨識器的開關鍵,以及音量鍵。
▲而機底就設有 USB-C 插槽及 SIM 卡槽。
▲由於 6.1 吋熒幕依然採用 21:9 長闊比設計,所以機身仍然採用修長設計,不過 Xperia 5 V 機身較細,所以單手握機操控十分舒服。
▲機身顏色方面,Xperia 5 V 設有夜暮黑、冰河藍及白霧灰 3 隻(左至右),筆者覺得白霧灰其實最為日系風及特別,亦是今年 Xperia 5 V 的 hero colour。
取走遠攝鏡攝力反增
如果有留意過往 Sony Xperia 1 系及 5 系的相機設計,相信大家也知道以往 5 系仍然會保留 1 系的相機配置,但硬件及配置就相對較弱,攝力也會差了少許。但去到今代 Xperia 5 V,大家就會發現相比上代 Xperia 5 IV,它只保留了主攝鏡及超廣角鏡,未有再內建遠攝鏡。
▲今代 Xperia 5 V,抽起了遠攝鏡,只保留了主攝鏡及超廣角鏡,而兩者的感光元件亦大了不少。
▲筆者拿來 Xperia 5 IV(右)與 Xperia 5 V(左)比較,大家就可以見到分別,而 Xperia 5 V 每個鏡頭的模組確實比上代大了不少。
不過心水清的讀者,應該會發現 Xperia 5 V 的一對主相機鏡頭模組確實大了不少,筆者拿來 Xperia 1 V 來比較,就會見到 Xperia 5 V 的主攝鏡及超廣角鏡,體積與 Xperia 1 V 的對應鏡頭是幾乎相同的,這是因為 Xperia 5 V 的主攝及超廣角鏡,正正是由 Xperia 1 V 移植過來的,因此在攝力上兩者可說是同級,亦因此 Xperia 1 V 的拍照及拍片功能,只要是與遠攝無關的,基本上大部分都可以在 Xperia 5 V 上用得到。
▲這是因為 Xperia 5 V 的主攝鏡及超廣角鏡,基本上是從 Xperia 1 V 移植過來的,結構兩者亦完全相同。
▲筆者再拿來 Xperia 1 V(左)與 Xperia 5 V(右)比較,大家就可以見到兩者相機的分別,只是 5 V 沒有了潛望式遠攝鏡而已。
▲亦因為如此,Xperia 1 V 的相機功能,無論是影相還是拍片,只要並非只與遠攝鏡有關,基本上都被移植到 Xperia 5 V 上,包括:更細膩優質的低光拍攝效果、S-Cinetone for mobile 電影級色彩處理影片拍攝、以及 Creative look 濾鏡等,都可以在 5 V 上用到。而拍片方面,在 Xperia 1 V 中出現,從 ZV 相機移植的人聲優先咪高風功能,在 Xperia 5 V 也可用到。
▲因此,Xperia 5 V 在拍攝上,終於可以做到 1 系的大部分功能,真正令用家體驗「細旗艦」的好處,不再像以往般機身細了就要犧牲一定成像質素。
▲另外,Xperia 5 V 仍然設有快門鍵,令大家拍攝上更加有拿著相機的感覺。
▲至於前鏡就仍然採用開孔式設計,位於熒幕頂部靠左位置,像素依然維持在 1,200 萬。
▲而相機介面方面,仍然設有一般模式及與 Sony 相機近乎相同的介面模式選擇。
筆者亦拿來上代 Xperia 5 IV 與今代 Xperia 5 V 作比對,亦可以見到在成像效果上,無論是各焦段拍攝人像、風景或物件的效果,甚至人像模式的虛化效果,都比上代自然,顏色亦更逼真,幾乎與肉眼看到的效果相同。
▲成像方面,筆者拿來 Xperia 5 IV(第一張)與 Xperia 5 V(第二張)作比對,先比較超廣角鏡成像,大家可以見到兩者拍出來效果也十分清晰,不過上代感覺色溫有點偏冷,而今代就比較正常,色準十分高,與肉眼看到的效果幾乎相同。
▲筆者再以兩代的主攝鏡拍攝作比對,大家可以見到 Xperia 5 V 同樣採用較暖較逼真的色溫風格,而且由於感光元件更大,所以可吸取更多光線,大家可以見到本身較暗的位置,在 Xperia 5 V 拍攝出來的相片也有更多細位展示出來,表現更加理想。
▲至於室內拍攝人像方面,筆者亦分別以 1x 及 2x(一般模式)作比較,大家可以見到 Xperia 5 V 拍攝人像,由於色溫取向較暖色,所以膚色亦更自然,不像上代 Xperia 5 IV 般,拍出來模特兒的口面太「口青面青」。
▲筆者亦以主攝鏡在室外拍攝花卉,大家可以見到 Xperia 5 V 拍出來的相片,顏色亦較為鮮艷,整體亦較為明亮,感覺更逼真及出色。
▲至於拍攝人像時使用淺景深效果,Xperia 5 V(右)不但如一般模式般,膚色更加自然及逼真外,虛化效果亦更自然及準確。
▲至於前鏡自拍方面,Xperia 5 IV(左)與 Xperia 5 V(右)分別就不算太大,甚至筆者覺得上代似乎更加好一點點。
遠攝效果未有削弱反獲提升
至於遠攝效果方面,其實上代 Xperia 5 IV 即使配備了遠攝鏡,也只可最遠做到 7.5x(同等於 180mm 焦距)數碼變焦的遠攝效果;而今代改用主攝鏡配以混合 / 數碼變焦作遠攝,雖然也只做到 6x(同等於 144mm 焦距)數碼變焦的遠攝效果,但由於感光元件大了(上代遠攝鏡為 1/3.5 吋,今代主攝鏡為 1/1.35 吋),成像亦有很大進步,筆者試過即使進行 6x 遠攝,效果亦比上代拍出來實淨很多。由此可見,即使沒有了遠攝鏡,Xperia 5 V 的攝力反而提升了,整體更有使用旗艦手機拍攝的體驗,確實值得一讚。
▲今代 Xperia 5 V 沒有了遠攝鏡,但官方表示仍可以主攝鏡拍攝遠物,不過由於無損只支援至 2x,所以遠攝焦段只去到 48mm,而上代 Xperia 5 IV 由於設有遠攝鏡,所以可以提供 60mm 無損遠攝效果。
▲大家在使用時會見到遠攝方面,Xperia 5 V 數碼變焦最盡只去到 6x,不像上代 Xperia 5 IV 般數碼變焦可去到 7.5x。
▲不過由於使用了更大的感光元件,所以 Xperia 5 V(第二張)拍進行 2x 遠攝時,拍出來的效果也比 Xperia 5 IV(第一張)使用 2x 遠攝更光亮效果更好。
▲而以 Xperia 5 IV(第一張)的 2.5x 遠攝鏡拍攝效果,與 Xperia 5 V(第二張)的 2x 主攝鏡拍攝效果比較,大家可以見到兩者清晰度差不多,但看起來仍然是新機較漂亮。
▲當筆者拿來 Xperia 5 IV(第一張)及 Xperia 5 V(第二張),並 zoom 至兩機的最遠以數碼變焦拍攝,大家就可以見到 5 V 拍出來的相片,清晰度也比上代 5 IV 優勝。所以在遠攝方面,即使新機沒有了遠攝鏡,其實大家也不用太擔心。
預載易用剪片軟件方便即拍即剪即分享
除了相機外,今代 Xperia 5 V 還有一個特別功能,就是預載了十分易用的剪片軟件 Video Creator,基本上用家進入軟件後,只需要選擇想放入影片的片花及相片,之後按指示一步步做下去,就可以輕鬆做到可分享到各社交平台的影片。而 Video Creator 功能亦十分齊全,除了可以即時剪裁、旋轉、改色溫等,還可以設定影片長闊比,方便完成後可以即時分享至相關社交平台,它更可以設定長短及背景音樂,最重要是匯出時背景音樂亦可同時匯出背景音樂,要分享就更加方便。而且整個過程十分快,亦十分直覺,即使初學者亦很容易上手,幾乎是零 learning curve。對於喜歡拍攝影片後極速剪輯再分享的用家,入手 Xperia 5 V 後不妨試玩一下。值得一提的是,這個軟件在今年稍後亦會透過 firmware 更新推送給 Xperia 1 V 用家使用,所以 1 V 用家也可以期待一下。
▲Xperia 5 V 預載了全新的 Video Creator 軟件,用家可使用它輕鬆剪片並快速分享到不同的社交平台,做到真正即拍即剪即分享的效果。
▲使用亦十分簡單,進入軟件後點選「New project」,之後選擇希望放進軟件的素材(相片及影片均可),之後再點選「Auto edit」。
▲之後用家可以自選影片長短,亦可從多首「罐頭音樂」選擇作為影片的背景音樂,之後就可點按「Start」開始匯入素材。
▲進入後,用家可以逐段素材進行編輯,包括:加入文字、長短、旋轉等。
▲另外,用家亦可改變影片的色溫、曝光、高低光位、陰影等,用家可逐段素材更改,亦可點選「Apply to all」將效果套用到所有素材中。
▲此外,用家亦可在剪輯時決定影片的長闊比,以符合不同平台的需要,例如:如果剪 Reels 或 Shorts 可使用 9:16,剪 YouTube 片可使用 16:9,剪 IG 片可使用 1:1 等,令大家真的可以剪輯完即時分享至相關平台,十分體貼。
▲當完成後就可以點按「Export」進行渲染,時間亦十分短,完成後點選 Done 就可儲存影片在手機內,而點按 Share 更可透過不同方法分享給其他人,或直接上載到不同社交平台。
▲官方表示使用這個預載的 Video Creator 剪片,最大優點除了內建不少「罐頭」背景音樂外,匯出影片更會將音樂嵌入到影片中,不會出現 IG 般匯出影片時因為版權所限而出現下載後沒有了背景音樂的情況。此外,它亦支援事先改變影片長闊比,亦可匯出 4K 影片,也並非每個平台本身的影片剪輯功能具備的。
熒幕顯示質素依然高操控暢順
至於 Xperia 5 V 其他方面的表現,基本上仍然維持上代水準,它內建的 6.1 吋 21:9 長闊比 OLED 熒幕,顯示效果依然十分理想,筆者初步用來睇網頁,文字顯示依然十分銳利清晰,色彩亦屬自然向,效果不俗。另外,今代 Xperia 5 V 改用全新設計的前向式立體聲喇叭,音質亦算不錯,而仍然保留 3.5mm 耳機插孔的設計亦令喜歡使用有線耳機的用家更加方便。硬件方面,Xperia 5 V 仍然採用旗艦級配置,包括:Qualcomm Snapdragon 8 Gen 2 處理器、Adreno 740 圖像處理晶片、8GB RAM 及 256GB 內置儲存空間,雖然受 NDA 所限未能跑分,但初步試玩過,整體操控均十分暢順,表現理想。至於電源方面,Xperia 5 V 內建了 5,000mAh 容量電池,與上代是相同的,不過今代採用的 8 Gen 2 處理器擁有更省電的效果,所以官方表示可提供 24 小時以上的影片播放時間,而一般使用情況下,滿電後由早到晚一般使用,電量仍可保持在 50% 左右,看來確實很厲害,但至於是否真的如此?就有待實機到手進行詳測後,才能與大家分享了。
▲顯示方面,Xperia 5 V 仍然預載了 6.1 吋 21:9 FHD+ 解像度 120Hz 更新率 OLED 熒幕,設計依然是幼邊框及較粗「下巴」位。
▲熒幕顯示效果依然不錯,顯示文字清晰銳利,照片色彩亦屬自然,可視角度亦十分高。
▲音效方面,官方表示 Xperia 5 V 內建了全新設計的前向發聲立體聲喇叭,輸出更強之餘,低頻表現會更理想。
▲當然,3.5mm 耳機插孔仍被保留下來並設於機頂,方便喜歡使用有線耳機的用家仍可用來接駁手機聽歌睇戲。
▲手機依然支援 IP68 防水防塵功能。
▲電量方面雖然仍維持在 5,000mAh,但受惠於新處理器更省電,官方表示一般使用情況下由早用到晚都仍有 50% 電量剩下來,而影片播放時間更可長達 24 小時以上。至於是否真的如此就有待驗證了。
▲Xperia 5 V 仍然支援實體雙卡雙待功能,當然亦支援香港 5G 網絡。
▲硬件方面,它內建了 Qualcomm Snapdragon 8 Gen 2 處理器、Adreno 740 圖像處理晶片、8GB RAM 及 256GB 內置儲存空間,均屬於旗艦級配置,做到真正「小旗艦」表現。
定價偏貴但仍有一定吸引力
最後關於開賣詳情方面,Sony 就宣佈會在今日至 9 月 14 日接受 Xperia 5 V 預定,並會在 9 月 15 日正式開售,定價則為 $7,499,比上代開賣時的定價貴了 $500。雖然偏貴一點,但相機明顯升級了,加上各項預售優惠(例如:附送 WF – C700N 真無線藍牙耳機、手機套等,或加 $999 升級入手 Vlogging 套裝),似乎仍有一定吸引力。
▲Xperia 5 V 將會在 9 月 15 日正式開售,定價為 $7,499,比上代開售時貴了 $500。
總結:攝力提升感覺更「小旗艦」
總括來說,今次 Sony 推出的 Xperia 5 V,雖然看起來與上代分別不大,而且鏡頭更少了一個,看似實力「不加反減」,但其實出來的效果是「less is more」,對比實拍就見到效果更加理想,亦更加接近「大旗艦」Xperia 1 V 的表現,令用家去到 Xperia 5 V 這一代,終於有在用「小旗艦」的感覺,這一點是值得一讚的。至於定價方面,確實是貴了,但是否值得,就真的見仁見智了,筆者的個人看法是:單純換上真旗艦的主相機配置,擁有大了不少的感光元件,但只是加價 $500,其實不算是太過份的。不過整體表現是否真的值得付出接近 $7,500 入手?就有待日後筆者借得此機進行詳測後,再與大家分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