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大熒幕智能電話已成趨勢,基本上連入門機款都已有 5.5 吋熒幕,但如果想再大一點的機款,選擇就似乎不多。小米最近就推出了擁有 6.44 吋熒幕的 Max 2,延續上代大熒幕 + 大容量電池的優點,但用落究竟表現如何?就讓筆者為大家分享一下用了一段時間的用後感吧。
熒幕極大手感好但單手拿會覺重
正如前文所言,小米 Max 2 擁有 6.44 吋的極大熒幕,可以說是智能電話來說熒幕尺寸「去到最盡」了(因為如果再大就去到 7 吋,即使有通話功能也已屬於平板電腦),不過因為它的熒幕邊框不算十分幼,所以與一般大熒幕智能電話相比,雖然機背擁有弧邊設計,但單手掌握對於手掌較細的用家仍然會有點辛苦,更不用說單手操控了,所以雖然機身採用一體成形金屬物料,外表看起來大方好看,但使用手感仍只屬一般般,更由於機身重量達到 211g,所以單手拿著用一會兒仍然會覺得重及累,如果大家再加上保護套,就會再重多幾克,那時候就真的要「用一陣抖一陣」了。
▲雖然機背採用了微弧形設計,機面熒幕亦用上了 2.5D 玻璃,但始終 Max 2 的熒幕大達 6.44 吋,要單手掌握都有一定困難,更不要說單手操控了。
▲如果一定要單手操控,設定中亦有單手模式,可供用家將熒幕顯示縮細至最細 3.5 吋大細,不過就犧牲了大熒幕的廣闊視野了。
▲與 Max 一代相比,Max 2 的機背採用了一體成形金屬設計,不再像一代般分開 3 截。不過金屬物料比較易黏上灰塵,不經常清潔看起來會有點不太美觀。
▲另外,這種金屬物料會比較跣手,加上機身比較大部,萬一跌在地上肯定會爆熒幕,大家使用時真的要小心一點。
▲外攜方面,由於機身都幾大部,所以放在褲袋,如果是比較緊身或貼身的褲,都會有種「頂住頂住」的感覺。
▲機底設有 3.5mm 耳機插孔,中間位置亦設有紅外線傳輸埠,可將電話變身成為遙控器。
▲開關鍵及音量鍵均設在機身右側,而且同樣採用金屬物料製造。
▲SIM 卡 / microSD 記憶卡槽就位於機身左側,不過大家要留意的是,SIM 2 卡槽是採用 Micro SIM 而非現時常用的 Nano SIM 槽位設計,如果要放入 Nano SIM 就一定要使用卡套了。
▲內置喇叭及 USB-C 插槽位於機底。
▲採用輕觸式按鍵並設於熒幕下方位置。
▲指紋辨識器位於機背中央位置。
▲介面與其他小米機款沒有任何分別。
▲不過小米 Max 2 可以建立一個「手機分身」介面,儲存空間與本來的空間完全分開,方便將公司及個人檔案分開儲存。
▲部分程式更可支援應用雙開功能,可以一部機玩兩個 account 的遊戲或社交平台。
熒幕極冷色向幸好可調校
小米 Max 2 採用 6.44 吋熒幕,材質為 IPS,解像度則為 1080p,在顯示文字上表現算是不錯,文字清晰銳利,可視角度亦算高。不過筆者覺得 Max 2 的熒幕顏色十分偏冷色向,試過用專業熒幕測試工具 Spyder 5 測試,發覺預設模式的白平衡數值,結果冷至 8036K,與白色的 6500K 相去甚遠!幸好它有不同顯示模式可供選用,只要大家採用xxxxx,白平衡數值就會跌至 6972K,雖然仍然偏冷向但已比預設模式好好多,最少長時間望熒幕,雙眼不會覺得不舒服。
▲小米 Mac 2 的熒幕,解像度為 1080p。
▲清晰及銳利度來說算是頗高,無論是瀏覽流動版或者電腦版網頁,不用放大都可以看到細字。
▲由於採用了 IPS 材質熒幕,所以可視角度頗高,從側面看未見有變色變暗情況。
▲筆者再用專業熒幕測試工具 Spyder 5 測試小米 Max 2 的白平衡表現。
▲預設顯示模式下,測出白平衡數值為 8036K,確實十分冷色向。
▲幸好顯示模式是可以改變的。
▲筆者都有試過其他顯示模式的白平衡數值,當中「熒幕增強」模式,白平衡數值與預設的「智慧環境適應(標準)」接近,也達到 7956K,同樣屬於偏冷色向。
▲但當轉換為「標準模式」後,白平衡數值就跌至 6972K,比較接近白色的 6500K,以此模式長時間使用熒幕,雙眼會比較舒服一點。
▲筆者亦測試過將預設的「智慧環境適應」模式調校至「暖色」,白平衡數值與「標準模式」差不多,為 7018K,同樣可以考慮使用。
▲小米 Max 2 亦設有護眼模式,在夜間開啟後會減少輸出藍色,令雙眼長時間在暗處瀏覽會舒服一點。
鏡頭質素一般相片「極味精」
至於鏡頭方面,小米 Max 2 內建了 1,200 萬像素 F/2.2 光圈主鏡頭,亦支援 PDAF 相位對焦技術,與不少中階規格的智能電話差不多。以規格來看似乎不錯,但實際試起來卻只屬一般般,筆者發現在日間拍照質素還算不錯,但只要環境比較暗甚至是夜間拍照,清晰度就會直線下降。此外,顏色方面亦頗「重口味」、「重味精」,比實際肉眼看起來顏色要深很多,當然有些 wire 民可能會喜歡這種顏色取向,但筆者個人口味來說就只覺得一般般。此外,雖然鏡頭支援「暗光畫質增強技術」,但始終沒有防手震功能,所以拍夜景或者室內拍攝時,雙手仍然要十分穩定,才能拍出比較接近清晰的夜景相片。
▲小米 Max 2 的鏡頭,支援拍攝最高 1,200 萬像素的相片。
▲日間拍攝效果算是不錯,即使放大 100% 相片,清晰度仍然不錯。
▲不過顏色上是比較「重味精」,影出來的效果比肉眼看的實際顏色深很多。
▲有時在日光下拍攝較鮮色的物件(例如:花朵),顏色會有少許偏色,例如上面的例子,花朵就由肉眼見到的紅色變了影出來的橙紅色。
▲不過如在室內拍照甚至拍攝夜景時,相片清晰度就會直線下降。
▲用主鏡頭拍攝人像,清晰度都幾高,色彩效果亦會比拍攝風景自然一點。
▲當然主鏡頭亦設有美顏功能,效果算是不錯。
至於前置鏡頭方面,亦只屬一般,拍出來的自拍相片最高只支援至 500 萬像素,另外雖然具備美顏功能,但預設效果仍是比較「假」,要將效果往下調少許才會看得比較順眼。加上清晰度只屬一般,所以小米 Max 2 的鏡頭表現,只屬合格水平。
▲前置鏡頭方面 ,小米 Max 2 支援拍攝最高 500 萬像素的自拍相片。
▲本身已開啟了美顏模式,不過效果只算一般,沒有主鏡頭拍攝般細緻度高,顏色取向亦比較「味精」。
▲另外,美顏效果亦不建議大家太「重手」,否則就會好像雞蛋妹般,影完之後都完全不認得自己了。
使用時間夠哂長!兩日唔差電都夠用
雖然整體表現來說,小米 Max 2 只屬一般般,但有一個優點,肯定是連旗艦級別的智能電話也比不上的,就是使用時間。小米 Max 2 內建了 5,300mAh 容量電池,容量確實很大,筆者試過一般使用兼會打機的情況下,由 100% 電量開始使用 Max 2,由 9:22am 去到 3:38pm,足足過了超過 6 小時,電量也只是用了 31%,而去到晚上 11:57pm,已經用了接近 16 小時,電量仍有 21%,而系統更顯示繼續用下去,最長還可以繼續使用接近 4.5 小時。筆者連續使用情況下都可以用到如此長的時間(熒幕一直亮起,中間不打機時亦有接駁 Wi-Fi 或 4G 網絡並以 Spotify 聽歌),一般用家平常應該很少機會會一直亮起熒幕使用吧?所以小米 Max 2 確實很「長氣」,慳慳地用要用 2 日基本沒有太大問題,如果大家去旅行,以它來做分享網絡的流動熱點,又或者使用它的逆向充電功能,以小米 Max 2 的電池為其他智能電話「救命」,也是不錯的用途呢。
▲小米 Max 2 內置的電池,容量達到 5,300mAh,確實很大。
▲筆者實際使用過,在一般使用兼有打機的情況下,用了接近 16 小時,電量還有 21% 剩下來,確實很「長氣」。
▲在電源設定中,設有「神隱模式」,可以限制後台應用程式的功能,而且可以按每個程式進行設定,這樣就可以進一步節省耗電了。
▲另外,大家亦可以在「性能和效果」設定中,設定小米 Max 2 採用「流暢模式」,亦可有助進一步減少耗電,不過有時,尤其是打機時,可能會運算得慢一點,效果亦會差一點。
效能未有提升!一般中階機表現
最後說說效能方面吧,小米 Max 2 採用了 Qualcomm Snapdragon 625 處理器,看似比去年 Max 採用的 Snapdragon 652 落後,但 625 處理器是比較先進,皆因它採用了較新的 14nm 制程,相比 652 採用的 28nm 制程,確實會省電很多。不過效能上,兩枚處理器是相同水平,由不同的測試效能軟件的得分就可知道,所以在效能上,雖然 Max 2 由 Max 的 3GB RAM 增加至 4GB RAM,但兩者使用上是沒有任何分別,仍然是中階機水平。整體使用上還算可以,一般使用情況下還算暢順,不過玩遊戲時可能會「窒窒地」,表現只屬一般。售價方面,由於 Max 2 記憶體增加了 1GB,內置儲存空間亦由上代的 32GB 提升一倍至 64GB,所以定價亦增加了 $100 至 $1,899。縱然如此,性價比上小米 Max 2 仍然是「無得輸」。
▲小米 Max 2 採用了 Qualcomm Snapdragon 625 處理器、Adreno 506 圖像處理晶片、4GB RAM 及內置 64GB 儲存空間等規格,水平與上代 Max 是同一水平。
▲以安兔兔評測測試,小米 Max 2 獲得 64,152 分,與第一代 Max 得分差不多。
▲至於內置儲存空間方面,以 AndroBench 測試,結果是讀取速度只有 268.23MB/s,表現只算中規中矩。
總結:表現一般得個芒同電池大!
總括而言,小米 Max 2 以中階機的規格,但入門機的定價發售,性價比確實頗高。不過整體表現上,除了熒幕尺寸夠大,以及電池容量大,可以用足兩日唔洗充電外,其餘表現只屬一般般。當然,如果大家只是當它是 Wi-Fi 蛋或者後備機使用,小米 Max 2 應該都足夠滿足大家需求,但如果作為主力機用的話,就似乎有點兒不太夠用了。
售價:$1,899
查詢:小米(3001 1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