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測】Redmi Buds 5 Pro 外形 佩戴感 功能 音質開箱評測

Published by
Edward

手機聽歌如果講方便,肯定是近年大熱的真無線耳機,不過不少真無線耳機通常都索價過千,當然有些數百元的款式,但有些佩戴感不夠舒服,有些就音質十分一般,更有些是接駁不太穩定。一向以推出高性價比產品的 Redmi,最近就推出了定價十分抵玩的真無線耳機 Buds 5 Pro,便宜就真的便宜,但是否真的物超所值?還是純粹是又一件電子垃圾?就讓 Edward 為大家測試一下吧。

Redmi Buds 5 Pro 開箱直擊

在為大家分享 Redmi Buds 5 Pro 的使用感受前,先讓筆者為大家帶來它的開箱直擊吧。

▲這就是 Redmi 最新推出的 Buds 5 Pro,大家可以見到包裝設計十分簡約,而筆者手上的是極光紫版本。

▲至於包裝盒內包含的內容就同樣十分簡約,就是內藏耳機的充電盒、USB 充電線,額外兩對大 / 細耳塞,以及使用說明書。

機身膠感強耳機較難取出

先說設計吧,筆者手上的 Redmi Buds 5 Pro 是極光紫版本,耳機本身及充電盒外在採用更近似粉藍色的設計,而充電盒內籠就採用薄荷綠色,看上去設計十分優雅漂亮。不過耳機拿上手,畢竟是十分便宜的真無線耳機,所以外殼膠感十分重,而且耳機頂部設計得相對比較平,相比其他市場主流的真無線耳機,要從充電盒中取出耳機會有一點點困難。

▲這就是 Redmi Buds 5 Pro 的充電盒,筆者手上的是極光紫版本,大家可以見到充電盒外表是採用類似粉藍色的設計。

▲充電盒背就印有 Redmi 字樣。

▲而充電盒底就見到用於充電的 USB-C 插槽,以及配對鍵。

▲而打開充電盒,就見到內籠是採用薄荷綠色設計,而一對耳機用色就與充電盒外表的用色相同。

▲不過筆者試用過,要從充電盒取出耳機是有少許困難,設計上不太理想。

佩戴感不俗操控算容易

至於佩戴感方面,Redmi Buds 5 Pro 本身十分輕身,一對耳機本身重量也只是 10.1g(即每邊大約 5g 左右),即使連同充電盒一起以電子磅量度,重量也只是 43.2g,確實十分輕身,即使外攜使用也十分輕鬆,長時間戴在雙耳也不覺得重,而且它採用入耳式設計,所以戴在雙耳亦十分穩陣,筆者試過戴上耳機後側頭跳動十幾次,耳機也沒有掉下來,所以使用上大家完全不用擔心。此外,它亦支援 IP54 生活防水功能,即使雨水或汗水也不會輕易弄壞耳機,戴著邊做運動邊聽歌也完全無問題。

▲Redmi Buds 5 Pro 不只便宜,耳機本身亦十分輕。

▲筆者將一對耳機放在電子磅上量度,錄得 10.1g 重量,即是每邊重量也只是 5g 左右,確實十分輕身。

▲另外,Buds 5 Pro 採用入耳式設計,加上輕身,長時間戴在雙耳筆者覺得仍然十分舒服。

▲而且 Buds 5 Pro 連同已裝上耳機的一對,合共有大、中、小 3 對耳塞供用家選擇,即使耳道大小不同,用家仍可大機會找到合適自己使用的款式。

▲即使將一對耳機放入充電盒,筆者以電子磅量度過重量也只是 43.2g,外攜使用同樣十分輕鬆方便。

▲至於操控方法亦十分簡單,基本上用手指在耳機柄輕觸指定次數就作操作預先設定好的功能。

▲而使用「小米耳機」APP,用家更可設定按動不同次數情況下啟動的功能,令耳機使用上更加個人化。

支援格式多音質中規中矩

至於音樂格式方面,Redmi Buds 5 Pro 雖然定價便宜,但它支援的格式也算齊全,不但支援 24bit/96kHz LDAC 音訊編碼,亦通過 Hi-Res Audio Wireless 認證,作為一款定價不用 $400 的真無線耳機,這個格式支援算是「佛心」。至於音效方面,它亦支援「沉浸式音效」,只要播放支援此格式的音樂或影片就可以享受得到,不過有兩點要注意:首先是沉浸式音效功能需要下載「小米耳機」軟件才可用得到,而且預設是關閉的,需要手動打開;其次是 LDAC 及沉浸式音效是不能同時開啟的,如果開啟了沉浸式音效功能,就未能享受到 24bit/96kHz LDAC 音訊編碼。至於音質方面,Redmi Buds 5 Pro 每邊耳機均內建了 10mm 壓電陶瓷高音揚聲器及 11mm 配備鈦金屬振膜的低音驅動器,筆者覺得整體來說表現屬中規中矩:人聲十分清晰,高音會弱一點點但還好,低音有一定的量不過感覺比較「焗促」及不太自然。當然,還是那一句:作為一款 $400 有找的真無線耳機,相信大家真的很難對 Redmi Buds 5 Pro 有太高要求,筆者只能說它算是物超所值,但表現也確實是中等水平,如果大家對音質有一定要求的話,未必會覺得合用;但如果單純休閒聽歌睇戲的話,它也算可滿足大家需求。

▲雖然 Redmi Buds 5 Pro 定價只是 $399,但也支援 24bit/96kHz LDAC 音訊編碼,亦通過 Hi-Res Audio Wireless 認證,令筆者感到有點意外。

▲此外,Redmi Buds 5 Pro 亦支援空間音訊的沉浸聲,筆者試過效果頗為不錯。

▲另外如果大家想有更佳的音效表現,亦可進行耳道檢測功能,提升耳機與耳道的貼合度,就可以有更佳的音質。

▲至於耳機方面,Redmi Buds 5 Pro 每邊耳機均內建了 10mm 壓電陶瓷高音揚聲器及 11mm 配備鈦金屬振膜的低音驅動器。

▲筆者初步試玩過,音質來說屬中等水平,但以一款定價只是 $399 的真無線耳機,Redmi Buds 5 Pro 的表現已算十分不錯,唯一較可惜是低音雖然有一定的「量」,但比較「焗促」,睇戲時聽感有點不太自然。

支援主動降噪表現符合預期

另外,Redmi Buds 5 Pro 雖然定價便宜,但它仍然支援主動式降噪功能,而且官方表示它採用可高達 52dB 的主動降噪技術,降噪能力比上代 Buds 4 Pro 提升三倍,而高達 4kHz 的超寬頻率降噪,亦可有效降低周圍環境噪音。筆者就測試過即使在十分嘈雜的環境(例如:行走中的港鐵車箱內),Buds 5 Pro 的主動式降噪技術確實可令筆者依然置身幾乎與外間隔開的環境欣賞音樂,而且它的降噪效果不會太「封閉」,即是不會令大家像身處隔音房那種完全隔絕的情況,即使開啟深度模式,聽起歌來仍算舒服,作為一隻 $400 有找的真無線耳機可以做到這個效果,是值得一讚的。還有一點筆者覺得 Redmi Buds 5 Pro 做得不錯的,就是它設有三種通透模式,當中除了可以完全聽到外間聲音的「通透模式」,以及可以聽到身邊其他人說話的「人聲模式」外,還有一個全新的「環境增強」模式,只要開啟了這個功能,即使在行人路上以 Redmi Buds 5 Pro 聽歌,萬一身邊發生甚麼事而發出危機聲響,用家仍然可以聽到而立即作出提防,對於自身安全來說確實是十分重要。

▲以一款定價只是 $399 的真無線耳機,竟然支援主動式降噪功能,確實有點難得。

▲而且亦支援 3 種通透模式,使用上確實更加安全。

支援快速配對使用時間夠長

至於設定方面,Redmi Buds 5 Pro 亦十分容易,因為它支援全新 Google 的 Fast Pair(快速配對)功能,初始設定時只要開啟了手機的藍牙功能,然後打開 Buds 5 Pro 的充電盒,手機就會接收到是否要與耳機連接的提示,之後只需點按「連接」很快就可使用耳機,十分方便。(當然,如果大家想盡用 Redmi Buds 5 Pro 的所有功能,仍需要下載並安裝「小米耳機」APP 才可以。)它亦支援雙裝置切換功能,它可以同時連接兩部裝置(例如:手機及平板),當以 Buds 5 Pro 接駁平板睇戲時,萬一手機有來電,耳機就會為用家切換到接駁手機並進行通話,當通話完結後就會切換回平板讓用家繼續睇戲,使用上確實十分方便。至於使用時間方面,官方表示耳機單次充電可連續播放 10 小時音樂,而配合充電盒播放時間更可長達 38 小時,而耳機放入充電盒充電 5 分鐘,已可為用家帶來 2 小時的音樂播放時間,所以也不用擔心不夠電用。而筆者試用了數日,亦發現一般使用情況下,每次為充電盒充電也足夠用上四至五日(筆者每日平均使用 4 至 5 小時左右),未試過出現不夠電用的情況,使用上完全不用擔心。

▲Redmi Buds 5 Pro 支援 Google 的 Fast Pair 快速配對功能。

▲只要開啟了手機的藍牙連接功能,之後打開充電盒,手機就會看到這個彈出提示,之後點選「連接」就可將耳機與手機連接在一起,設定十分方便。

▲不過如果使用 Fast Pair 功能連接,在藍牙設定中就只能看到耳機及充電盒的電量,其他耳機設定及功能就未能用得到了。

▲如果想盡用 Redmi Buds 5 Pro 耳機的所有功能,就需要下載安裝「小米耳機」APP 才可以,但要留意的是如果使用了 Fast Pair 功能接駁手機,之後再開啟「小米手機」APP 的話,增加裝置時會出現連接不到的情況,需要用家進入手機藍牙設定中將之前的連接刪除,再進入 APP 才可增加得到,有點奇怪。

▲Redmi Buds 5 Pro 亦支援雙裝置連接功能,不過用家需要進入「小米手機」APP 的更多設定中,開啟了「雙裝置連線」功能後才可使用得到。

總結:十分抵玩真無線耳機

總括來說,Redmi 今次繼續堅守他們的「高性價比」原則,推出全新的 Buds 5 Pro 真無線耳機,表現屬中上水平,但如果將它 $400 有找的定價這個因素計算有內,就會覺得它的表現絕對是物超所值。當然,Buds 5 Pro 畢竟不是完美,但如果大家預算有限,而大家對音質要求又不是十分高的話,以 $399 這個價位入手 Redmi Buds 5 Pro 這款全新的真無線耳機,相信不少用家也不會感到失望。

Published by
Edw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