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評測音樂耳機

【評測】nothing Ear (stick) 外形 佩戴感 音質 功能開箱評測

Published by
Edward

提起 nothing 這個品牌,相信大家對於他們之前推出的透明耳機 Ear (1) 及機背透明兼有燈效的 Phone (1) 印象甚深,早前 nothing 又有新搞作,推出充電盒猶如女士唇膏般的耳機 Ear (stick),筆者亦試用了一段時間,究竟用起來感受如何?音質如何?就讓 Edward 現在為大家分享一下半個月以來的用後感吧。

直擊 Ear (stick) 特別包裝開箱

今次 nothing 推出的第二款耳機 Ear (stick),不但充電盒一改上一款四四方方的設計,改用長圓條形類似唇膏盒的造型,它的包裝盒設計亦十分特別。現在先讓 Edward 為大家帶來它的開箱直擊吧。

▲這就是 nothing Ear (stick) 的包裝盒。

▲包裝盒採用長條形設計,並印著 ear (stick) 字樣。

▲從包裝盒可以見到 Ear (stick) 是中國製造。

▲長條形特別設計的包裝盒,本身就與一支放大版唇膏包裝盒有點相似。

▲與過往 nothing 產品的包裝盒一模一樣,Ear (stick) 也是採用紙盒設計,而且要打開一定要在紅色位撕爛才可以。

▲包括盒分頂底設計,頂部可以取出一個圓筒形紙盒,內裡就收藏了 Ear (stick) 真身。

▲而底部就可取出另一個圓筒形紙盒,內裡設有說明書等文件,以及一條 USB-C to USB-C 充電線。

▲說回真身,Ear (stick) 耳機就收藏在唇膏形充電盒內,透過透明膠殼就可以見到。而背面開口部分就會見到 NOTHING 品牌字樣。

▲充電盒比一支唇膏會大一點,手感不錯。

▲充電盒設有 USB-C 插槽(按鍵為配對鍵),只支援有線充電,並不像 Ear (1) 般支援無線充電功能。

▲只要透過開口位轉動充電盒內層白色部分,就可以將耳機取出。

▲nothing Ear (stick) 支援 Android 的 Google 快速配對功能,筆者取來 nothing Phone (1),一打開充電盒手機就會感應到耳機的存在,之後點按「連接」就可完成初始設定。

耳機大細與 Ear (1) 相同但非入耳式

先說耳機部分吧,Ear (stick) 與 Ear (1) 最大的分別,就是前者採用非入耳式,懸掛在耳殼的半開放式設計;而後者就採用入耳封閉式設計,這情況就與 AirPods 及 AirPods Pro 的分別有點相似。而耳機大細方面,Ear (stick) 與 Ear (1) 其實基本上一模一樣,不過由於 Ear (stick) 採用半開放式設計,所以對於耳道較細的用家,在佩戴 Ear (stick) 時感覺會比 Ear (1) 舒服。當然大家可能會擔心只採用半開放式設計的 Ear (stick) 戴在雙耳時會否容易跌出來,筆者就試過戴上後側頭,然後原地跳數下,耳機亦沒有掉下來,亦沒有會很易鬆脫的感覺,所以這方面大家就不用擔心了。此外,由於每邊耳機也只是 4.4g 重,十分輕身,戴在雙耳其實很難感受到有重量,即使長時間佩戴仍然十分舒服,亦是值得一讚的地方。

▲筆者拿來 Ear (1)(右)與 Ear (stick)(左)比較一下,大家可以見到充電盒方面,前者採用正方形盒設計,而後者就採用圓柱形設計。

▲但 Ear (stick)(左)的耳機,大細基本上與 Ear (1)(右)是相同的,柄位頂部亦印有紅、白點,標示耳機是左邊還是右邊(白左紅右)。

▲耳機柄位也是採用透過膠殼設計。

▲充電位的接觸點也是相同,不過由於 Ear (stick)(左)採用半開放式設計,與採用入耳封閉式設計的 Ear (1)(右)有所不同,所以大家可以見到發聲單元位置,前者也會比較大。

▲Ear (stick) 設計主打以舒服為主,加上採用半開放式設計而非入耳式,所以長時間佩戴仍然十分舒適,耳機設計亦可以固定在耳殼內,筆者試過跳動十數下都不會掉下來,十分穩陣。

▲耳柄部分亦支援按動操控功能,筆者更覺得它按動耳柄操控音效播放的功能,比起按動耳機操控的 Ear (1),更不易出現誤觸問題(筆者試用 Ear (1) 時就經常因為要調整耳機位置而誤觸按鍵),使用上體驗更佳。

▲它亦支援 AAC 音效,而且配合 Phone (1)  使用更支援「低延遲模式」,在打機時可以降低聲音延遲。

▲而透過「尋找我的耳機」功能,用家可以透過手機令耳機發出微量音效,令大家不知耳機放在哪裡時,可以透過音效尋回。

不設 ANC 兼有輕微漏聲問題

雖然採用半開放式設計令佩戴感更舒服,但就令 Ear (stick) 相比 Ear (1) 缺少了一項功能:主動式降噪(Active Noise Cancellation;ANC)。不過只要大家將音量調高一點,還是可能濾去外間 7 成以上的噪音,但一些比較低頻的噪音,例如:引擎聲等,就似乎未能濾走,這也是不支援 ANC 耳機的正常情況。不過問題又來了:如果音量開得太大,在較安靜的地方仍有輕微漏聲問題,坐在你旁邊的人也會聽到你在聽甚麼。當然仍然是那一句:不支援 ANC 兼採用半開放式設計的耳機,這情況是不能避免的。但話又說回來:如果地方是安靜的,大家是不用將音量開得太大,也可以安安靜靜享受音樂,就不會有漏聲問題了。所以,Ear (stick) 這個配置效果,筆者覺得是可以接受的。

▲雖然佩戴起來,Ear (stick)(左)確實比較舒服,但就換來不像 Ear (1)(右)般,支援 ANC 主動式降噪功能。

▲不過在較嘈雜的地方,使用半開放式的 Ear (stick) 仍可聽到外間雜音,但如果將音量調至最高,其實也可濾走 7 成以上。不過這就會導致輕微漏音情況(半開放式耳機難以避免這問題)。

▲所以建議大家在較安靜的地方(例如:家中、辦公室、較安靜的咖啡廳、圖書館等)才使用 Ear (stick),並將音量調至 7 成或以下,這樣就既不會影響他人,又可以安靜地欣賞音樂了。

磁吸式充電效果更穩陣理想

至於 Ear (stick) 的唇膏盒式充電盒,它的修長設計相比 Ear (1) 的正方盒設計,放入衫袋、褲袋也比較容易,尤其是男士們放在褲袋中,即使同時放入手機也不會太「頂腳」,無論坐著還是站著也是頗為舒服。另外,筆者發現當將一對 Ear (stick) 耳機放入充電盒充電時,磁吸式充電位會吸得更實,相比以往筆者將 Ear (1) 放入充電盒時,要按一下充電位才能確保充電功能已獲啟動,Ear (stick) 的充電盒效果會更理想。另外,旋轉式開關設計,亦令大家單手已可打開充電盒,相比以往 Ear (1) 需要雙手才能打開充電盒也是更加方便。所以 Ear (stick) 的唇膏盒式充電盒,並非只是外形 gimmick 那麼簡單,而是令整體使用體驗也提升了,這方面是值得一讚的。

▲至於充電盒方面,筆者過往使用 Ear (1) 時,將耳機放入充電盒後,要按一下上圖這個位置,才可確保耳機充電功能啟動,十分麻煩。

▲而 Ear (stick) 的充電盒,磁吸能力及方向也不同了,將耳機放進充電盒,就會牢牢吸實兼啟動充電功能,使用起來更加放心。

▲另外,Ear (stick) 的充電盒,只需單手就可以轉動白色部分並取出耳機,使用體驗上比需要雙手打開充電盒的 Ear (1) 好。

整體音質合乎預期

至於音效方面,Ear (stick) 的耳機內建了定制的 12.6mm 動圈單元,筆者嘗試用 Ear (stick) 配合 nothing Phone (1),以 Spotify 聽歌及以 Disney+ 煲劇,以預設的音效模式來看,整體表現上筆者覺得合乎預期:中音實淨人聲清晰,低音有少許但不明顯,而高音就有少許刺耳感,說實在,相比 Ear (1) 來說,Ear (stick) 的音質表現似乎稍為遜色一點,不過以一隻定價為 $899 的真無線耳機來說,其實也很難要求太高。幸好,筆者試用後發現,如果想有點改善也未必沒有辦法,只要在設定中,將均衡器調校至「低音增強」模式,各方面的表現會比預設的「平衡」好上一大截,雖然與 Ear (1) 的表現也仍有一點點距離,但已算達到勉強滿意的水平了。

▲筆者試過透過 Ear (stick),以 Spotify 欣賞音樂及 Disney+ 煲劇,Ear (stick) 的人聲無疑十分清晰,但高音太尖,低音不足,整體表現只屬一般。

▲這是由於預設的均衡器(EQ)屬於平衡,廠方希望各方面都兼顧得到,但反而各方面都不算出色。

▲後來筆者將 EQ 設定為「低音增強」,再以上文提及的兩個平台測試,發現中音人聲依然清晰,高音不再尖得刺耳,低音亦有微量(至少聽到),雖然仍然不算出色,但已比預設效果時好得多。

▲當然,它亦設有「自訂」功能,用家可按個人喜好微調中高低音表現。

語音清晰耗電水平滿意

最後語音通話方面,筆者試過在安靜(家中或辦公室)及嘈雜(港鐵車箱內)的地方打電話,對方仍能清晰聽到筆者的說話。雖然對方仍然能夠聽到背景雜聲,但未至於影響到通話的清晰度,所以它內建的 Clear Voice 技術,確實是十分有用。至於使用時間方面,官方表示 Ear (stick) 可連續欣賞 7 小時音樂或 3 小時通話時間;如果配合充電盒的電量,更可將使用時間增長至 29 小時音樂欣賞時間或 12 小時通話時間。筆者亦親身測試過,以一日聽 6 至 7 小時音樂計算(通常也是搭車或工作時欣賞),其實 2 至 3 日才需要為充電盒連耳機充電一次,所以使用時間方面也不用太擔心。另外,它亦支援快充功能,只需要 10 分鐘充電就已可提供 9 小時音樂欣賞時間,即使沒電快充一會兒就可以繼續使用了。不過相比 Ear (1) 可支援無線充電,Ear (stick) 就只支援以 USB-C 線作有線充電,這方面始終不及 Ear (1) 方便。

▲以 Ear (stick) 通話效果算是不錯,即使在地鐵車箱內通話,對方仍能清晰聽到用家的說話。

▲電量方面十分足夠,筆者基本上也是重度用家,也只需要 2 至 3 日才充一次電。

總結:$900 有找可入手無乜可以投訴

總括而言,今次 nothing 推出的 Ear (stick) 真無線耳機,可以說是 Ear (1) 的分支版本,畢竟 Ear (stick) 的功能及主打客群都與 Ear (1) 不一樣,所以兩者很難作直接比較,但真要說的話:想要 ANC 功能、入耳式隔音設計及支援無線充電,請入手 Ear (1);如果要長時間佩戴舒服,就應入手 Ear (stick),畢竟它是一款以舒適度為主的真無線耳機,加上它的定價只是 $899,有這個音質、電量表現其實已經沒有甚麼地方可以投訴。總而言之:nothing Ear (stick) 的表現,未至於去到物超所值的地步,但至少它的表現與價值相符合,如果大家的期望值不是設定得太高,其實 Ear (stick) 的整體表現不會令大家失望。

Published by
Edw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