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助用戶尋找失物的 Apple AirTag 正式推出,另一邊 Samsung SmartTag+ 也在香港供貨,大家當然想知道這兩款智能物件追蹤器實際功效如何。我們 unwire 記者水哥、Rachel 今次就會從設置難易度、室內與室外,短距離與長距離尋找失物的能力,讓大家了解哪一款智能物件追蹤器更適合你。
先比一比體積與重量,Apple AirTag 的厚度只有 8mm,而 Samsung SmartTag+ 則有 9.9mm 厚,另一方面 AirTag 尺寸只有 31.9×31.9mm,SmartTag+ 就為 40.9×40.9,SmartTag+ 體積上明顯較大。AirTag 重量只有 11g,SmartTag+ 就重 14g,後者明顯亦較重。不過 SmartTag+ 本身就設有匙扣孔,可直接扣上匙圈,AirTag 要當匙扣用就要套入另購的配件當中,如考慮這方面的問題,AirTag 未必在體積與重量上有著數。
從價錢我們也看到 AirTag 單體售價只為 HK$239,SmartTag+ 則要 HK$328,但本身沒有匙扣的 AirTag 如要增購匙扣配件(皮革匙圈$279、掛環$239,第三方 Belkin 保護套 $98),實際使用上所需花費就會更大。
Apple AirTag 與 Samsung SmartTag+ 在第一次連接智能手機的方便程度上大致相同。AirTag 只要拔除出廠時的電池封條,再放至 iPhone 附近,就能夠自動偵測到,輕鬆完成配對手續。而 SmartTag+ 用戶就要先下載 Samsung SmartThings 專用手機 App,點選尋找 SmartTag+ 就能配對成功。
不過大家更為重視的,應該是兩款失物追蹤器的尋找失物能力。首先我們測試室內尋找失物的能力。Samsung SmartTag+ 就支援 AR 尋找失物功能,能夠在相機畫面中,顯示出失物的方向。畫面上會出現一個藍色氣泡,顯示物件位置,更加立體,失物在地下或在櫃頂,利用此方法會更容易找到。不過此功能只能在距離失物 5 米範圍內才可開啟,對於近距離尋找失物方能發揮用處。
Apple AirTag 同樣有失物方向指示功能,同樣只能在 5 米(如較少障礙物範圍可增至最多 10 米)範圍內使用,畫面上會顯示出箭頭,指示 AirTag 所在方向。如果失物在櫃頂或者櫃底,用戶自行踎低或者舉高手,其距離會有實際變化,用戶自己不斷嘗試仍可知道失物方位。
香港居住環境有較多牆壁,如果是大廈主力牆更會大幅阻隔無線訊號。牆壁又如何影響兩個智能物件追蹤器訊號的接收呢?在實際測試中,我們將兩個智能物件追蹤器放在同一地方,再隔兩處牆壁,距離約 10 米測試它們與手機的訊號連接能力。我們發現 iPhone 以及 Galaxy 手機都能分別檢測到兩個智能物件追蹤器的訊號,不過就未能顯示出失物的方向。我們需要靠聲音來找尋失物的位置。
如果智能物件追蹤器與智能手機雙方能夠連接,Apple AirTag 與 Samsung SmartTag+ 都能發出聲音,讓用戶以聲音辨別失物方向位置。我們測試 AirTag 聲量約為 80-84 分貝,而 SmartTag+ 聲量可達 90 分貝,後者實際體感也比較大聲。在室內尋找失物的應用上,以 Samsung SmartTag+ 較為優勝。
下一個測試就是室外搜尋失物。不論是 Apple AirTag 還是 Samsung SmartTag+,它們都利用到第三者的手機來協助傳輸其現時位置。原理是智能物件追蹤器不斷發出帶有追蹤器 ID 的訊號,如訊號被經過失物附近的第三者(iPhone 或者 Samsung 智能手機)接收到,這些手機就會向伺服器傳送包含追蹤器 ID 與手機現時位置的訊息。智能物件追蹤器的物主因而能夠從 Apple、Samsung 的官方伺服器,查閱到現時追蹤器的大約位置。(如追蹤器未能與第三者手機連接,官方伺服器則會顯示追蹤器最後與物主失聯的最終位置)簡單來說,就是哪一個手機平台有較多人使用,你的物件就能較容易尋找到。
測試中,以牛頭角地鐵站作為起點,自此位置關閉 iPhone、Samsung手機訊號,同時手持 Apple AirTag 與 Samsung SmartTag+ 走到海濱公園。我們發現 AirTag 在路途上曾經有一次能夠成功連接他人 iPhone,並上傳位置訊息給「Find My」網絡。而 SmartTag+ 則未有更新,一直保持在起點的地鐵站位置。
然後我們再測試人流較多地方。我們發現 AirTag、SmartTag+ 都能夠較為頻密地透過他人的手機,上傳追蹤器的位置資料。如果以手動更新位置資料(取得 SmartThings 服務器上所載的 SmartTag+ 位置資料),SmartThings 畫面提供的 SmartTag+ 位置將更準確與更低延遲。相反在物主的 Apple「Find My」App 頁面中,都能每隔數分鐘更新一次 AirTag 位置,但我們發現延遲較大,甚至出現過位置誤差較大的情況出現。
▲在人多密集地方,SmartTag+位置更新頻率會更快
以這次的測試結果,在人流較少的位置上,AirTag 物主較易取得追蹤器所移動的位置。而在人流較多的地方,如 Samsung 用戶不斷更新其 SmartThings App 的資料,則更易找出追蹤器的準確位置。而 Apple「Find My」App 就不提供手動更新功能,只能幾分鐘更新一次 AirTag 位置訊息。
AirTag 除了讓物主在「尋找」功能中找尋失物之外,AirTag 本身內置有 NFC 功能,能夠連接任何支援 NFC 功能的 Android 手機,以及 iPhone 11 以後的 Apple 手機。任何人找到 AirTag,放到手機背面一掃,即能顯示出一個網頁。用戶可在失物模式中,書寫物主的聯絡方法等訊息,讓有心人撿拾到 AirTag 後都能夠通知你。在失物模式中,第三者不能消去 AirTag 與物主手機的連結,所以即使 AirTag 遺失,其他人也不能佔有並使用它。
其實好多時候不見的並非你的匙扣或者行李,而是智能手機本身。Samsung SmartTag+ 就具有手機反尋找功能。只要輕按在 SmartTag+ 上面的按鈕,就能呼叫手機,並令到手機發出聲響。就算朝早起床不見手機,都可輕鬆找到。
我們發現在香港人口較密集地方,有大量其他手機用戶協助傳送智能追蹤器資料,不論 Apple AirTag 還有 Samsung SmartTag+ 都能發揮其實際作用。兩大手機陣營的用家,其實都可放心購買 AirTag 或者 SmartTag+。最重要反而是用戶能夠清楚這類智能追蹤器的限制,在適合的應用範疇上使用。再俾一個貼士大家,其實想其他人更容易幫你搵到失物,在行李標籤上寫上自己的聯絡方法,或者在銀包放一張自己的卡片,這些古老的智慧有時或許會更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