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創公司一般資源有限,開發產品的研究人員是全公司的主要命脈,根本無暇再做 Marketing,而參加創業比賽就成為初創公司獲得市場及投資者注意力的方法。研發工業用智能頭盔設備的科技園創業培育計劃成員 BeeInventor,於最近兩個創業比賽都順利入圍決賽,更令他們受到業界企業的注目,遠至紐西蘭的工程公司都對他們的產品感興趣。
工業意外一宗都嫌多,曾任工程顧問的陳建勇發現利用創新科技可以監測地盤工人的工作情況,提升安全。因此,他於 2016 年底,投入過百萬研發工業用智能頭盔設備 Dasloop。一套重 150 克的設備中,基本有對講機、頭燈、GPS 定位裝置、加速器和心跳及體溫感應器等,除有助工友於地盤內工作,亦可讓管理人員透過雲端系統收集數據,了解工友的位置或有否出現異常的狀況。矽膠製的帶子讓設備可以套上絕大部分標準工業頭盔上,這些設備可按需要設置或更換,更可發展出不同功能的元件,例如氣體偵測器、鏡頭等。
▲ Dasloop 是一個外置電子裝置,重 150 克,套上頭盔後,工友可空出雙手工作。
▲ 為了平衡重量,Dasloop 將電子設備平均放在頭盔的四方。位於後腦的裝置有加速感應器及動作感應器,如果發現有下跌的情況會發出警報;而發現工友如果一段時間無郁動亦會響警號通知管理人員。
▲ 其中的心跳及體溫感應器則透過頭盔本身的小洞置在內部,收集數據。不過,陳建勇指,由於這兩項數據屬私隱內容,系統上只會在高出/低過特定水平時發出警號,不會讓管理人員直接得到數據。
目前一套設備約為港幣 1000 元,相比起不過百元的標準工業頭盔,成本看似高出超過 10 倍。陳建勇指,外國 Startup 設計的智能頭盔造價超過港幣 3 萬元,相較起來 Dasloop 算平,而且他亦計算過,投資於頭盔設備的金額只佔一個工程總開支的 0.06%。他續稱,地盤的管理人員對偵測工友的身處位置這項功能尤其感興趣,而目前並沒有任何方法得到此方面的數據,Dasloop 的出現有助填補這個需要。
▲工業用標準頭盔的壽命只有一年左右,如有任何損壞就必須更換,以保安全。Dasloop 可以套上款式大同小異的頭盔上,方便不同工程使用,又不會浪費電子元件。
不過,即使了解到市場上的需要,又留意到發展潛力,公司只有 10 人的陳建勇表示,並不夠人手為產品做宣傳及銷售,「我地知道外國有工業展覽,但一去就要派最少兩個人,我地無人手做。」因此,他決定參加創業比賽,搏一個機會得到投資基金,又可以有曝光率。
憑著 Dasloop,BeeInventor 今年先後參加兩個大型創業比賽,分別是於由香港科技園公司主辦的「電梯募投比賽」及由阿里巴巴創業者基金、數碼港及科技園合辦的「JUMPSTARTER 2017」。他們的公司於兩個比賽中皆脫穎而出,於「電梯募投比賽」,他們於 100 支來自世界各地的初創團隊中晉身最後 10 強,而於「JUMPSTARTER 2017」創業比賽中更是最後六強之一,可謂身經百戰。
雖然,他們並未於上述的比賽中順利勝出,但陳建勇認為這些比賽經驗對他們很有幫助,「我地可以接觸到好多唔同投資者及評審,每一次 pitching 都係訓練,即使贏唔到我地都仲有好多曝光率!」他透露,紐西蘭有工程公司透過比賽的報道得知他們的產品,準備向他們提供產品試用。雖然得不到投資金額,但比賽也為他們帶來了生意。
▲ 參加不同的比賽有助提高曝光率
▲ 站在 JUMPSTARTER 的台上,沒有勝出也有光環。
他認為,於這兩個大型比賽中成功擠身決賽,其中一個致勝之道在於「有嘢喺手」,在他的 Pitching 開始之前,他總會先將一個裝上 Dasloop 的頭盔讓評審觸摸得到他的產品。「Elevator Pitch 人人得一分鐘,我攞個頭盔出嚟,簡單解釋,投資者已經明白。相比起一啲較專門及複雜的新概念,就會有優勢。」另外,不論是參加比賽還是見投資者,他強調要有多手準備,練習說明自己的優勢,「我地係科學園培育公司,佢地有 training 教我地 1 分鐘、3 分鐘、10 分鐘要講到啲咩,好有用。」
經過創業比賽,加上得到科學園於工程業界的聯繫,他們成功與兩間上市建築公司合作,進行產品測試,而一些公營企業亦有興趣試用。他表示,正密鑼緊鼓搶佔市場,同時又要改良產品設計,時間及人手上均十分緊張。
▲ BeeInventor 入圍「電梯募投比賽」的 10 強,全靠「有嘢喺手」。
▲ 評審把他的產品拿上手仔細研究(JUMPSTARTER 2017 直播擷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