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隨著 eSports 電競運動愈來愈受重視,另一方面 VR 遊戲又開始成為熱潮,連帶採用高規格,專攻高遊戲性能的手提電腦亦愈來愈多人留意。不過市面上有些機款,雖然說是用獨顯,但就採用了流動版,效能自然未必足以打機。Razer 最近就推出了全新一代的 Blade,規格上就寫住用 desktop 電腦版性能的獨顯,究竟出來效果又點?而家就等 Edward 同大家試試佢。
先講外形啦,其實 Razer Blade 去到今代第二代,外型上都無乜大變,大家從下面相片可以看到,可以說是一個黑色塊狀型的設計,而機身摸上手冰冰冷冷的,金屬感超重,據官方表示是採用了航天級的一體化鋁金屬,再經過 CNC 切割而成,加上一層磨砂黑色表面,手感十分良好,而且亦十分紮實。另外重量上,它作為 14 吋熒幕機款,但重量都只是 1.89kg,雖然大家都可能會覺得有點重,但以 Gaming 手提電腦款式來講,已經是頗輕便了,即使帶出街打機或者剪片,都應該無太大難度。
▲採用航天級數的金屬物料作外殼,堅固耐用程度不用懷疑。
▲使用時這個 Razer 標誌會發出螢光綠色,好有型!
▲雖然是市面 Gaming 手提電腦最輕薄的款式之一,但單手拿仍有一定重量。
▲與筆者手上的 LG V20 比較,其實 Razer Blade 都算幾厚,但又是那一句:在 Gaming 手提電腦界別中,已經是很薄了。
▲端子方面都算齊全,左側有電源插頭、兩個 USB 3.0 及 3.5mm 耳機插孔,而右側就設有 Kensington Lock 防盜扣、HDMI 輸出、一個 USB 3.0 及 Thunderbolt 3 / USB Type-C 插槽。
唯一筆者覺得不足的,是它雖然不易刮花,但就比較容易弄污,油跡、指紋跡、甚至放入袋中拿出來時,都會有污跡殘留在機身上。幸好的是,大家只要用塊眼鏡布或接近物料的布塊,用力一點在機身上擦拭,就可以將這些污跡捽甩,所以抹布絕對是此機用家必需跟身的物件。
講起 Razer 手提電腦,肯定不得不提它的 Chroma 鍵盤。這個 Chroma 鍵盤,可以說是「有姿勢兼有實際」,它可以顯示出 1,680 萬種顏色,即是並非一般手提電腦的純白色背光,而鍵盤可以說是每一個按鍵的背光都可以讓用家自行設定顏色,看似只是外表的玩意,其實對於 gamer 來講十分有用,因為有時身處打機環境,都是燈光比較昏暗的場合,而有些遊戲比較多用上某幾個重要的按鍵,例如:玩射擊遊戲會經常用 WASD 來控制角色前進方向、玩戰略遊戲時會以數字鍵控制不同攻擊群組等,用家就可以按個人喜好,將這些按鍵設定為自己喜歡的顏色,這樣不但可以令裝置更個人化,亦可以更方便在打機,尤其是進行電競比賽時,即使在昏暗環境下都找到需要使用的按鍵。
▲這個就是 Razer 手提電腦獨有的 Chroma 鍵盤了。
▲使用內建的程式,用家可以逐個鍵盤按鍵設定它的背光顏色,顏色種類多達 1,680 萬種!
▲唔想煩的話,其實內建都有 4 類遊戲的必用按鍵 pattern 供大家選擇,分別是:第一身射擊遊戲、大型多人 online 遊戲、多人 online 競技遊戲及即時戰略遊戲。
▲例如:玩 GTA V 是設定為第一身射擊遊戲模式,在黑暗中打機,都知道哪些按鍵是必按,打機爽快度肯定幾何級數提升呢!
▲其實單以外觀來講,即使大家唔打機,應該都會覺得 Blade 的 Chroma 鍵盤好靚好型吧?
▲另外,如果大家按住 Fn 鍵,更會只顯示最頂的 F1 至 F12 按鍵,要使用特別功能按鍵時會更得心應手。
另外實用方面,雖然感覺上 Razer Blade 並非使用機械式鍵盤(因為如果用上此鍵盤機身就沒有可能做得薄),而是一般的手提電腦鍵盤,但它的鍵程都不算短,按壓下去手感都算不錯,無論大家是用來打字、打機時用、甚至剪片或進行音樂製作時使用,它的回彈力都算夠,長時間用指頭都唔會咁易痛。另外,它的 TouchPad 亦有別於一般的手提電腦:一般的手提電腦,只要按兩下就可以進行選取並進入程式,但 Razer Blade 的 TouchPad,可能擔心 gamer 的手腕誤觸或在操控時多按了一下導致影響打機體驗,所以只能按一下進行選取,而要使用一般電腦的滑鼠左鍵或右鍵,就要透過下方的兩個按鍵。這種設計可能對於一般手提電腦用家來說需要一點時間適應,但對於 gamer 來說,感覺就猶如操控著一隻真。滑鼠般,打機時即使用 TouchPad 都不會太影響遊玩快感吧?不過相信對於真正專業 gamer,大概都會考慮接駁有線 gaming 滑鼠會更易上手一點吧。
▲打字來說,Razer Blade 的 Chroma 鍵盤的鍵程都算不錯,長時間打字或打機都唔會太累。
▲至於 TouchPad 就不能像在一般手提電腦上般,雙擊 TouchPad 位選取項目,而要靠下方的左右按鍵,操控就像一般滑鼠一樣。
▲但如果要打機打得爽,筆者覺得還是配番隻 Gaming 有線滑鼠會更好吧?
至於熒幕方面,其實在不少細位上都是為 gamer 而設。可能大家一睇規格就會講:嘩! 14 吋機款得個 1080p 解像度,而家平好多的手提電腦機款分分鐘都可以去到 2K 甚至 4K 熒幕啦!但事實上,Blade 採用 1080p 熒幕其實在質素上一點也不比其他 gaming 機款差,一來它採用了霧面防反光熒幕,以免 gamer 長時間看著熒幕時雙眼容易感到疲倦(如果是反光的鏡面熒幕肯定會有此反效果!!)。此外,它的材質方面亦用上 IPS LCD,可視角度都算幾高,即使你的朋友站在身旁觀戰,瀏覽到的畫面都不會與正面看著的你有分別。即使在銳利度及細緻度方面,Blade 的熒幕效果都算唔錯。另外,它採用 1080p 的原因肯定是對於一般 gamer 來講,這個解像度已能玩到絕大部份的遊戲,再高解像度的熒幕,只是會令使用時間大幅縮短,令 Blade 變相被削弱了外攜打機的優勢。
▲雖然 Razer Blade 的 14 吋熒幕只有 1080p 解像度,但其實一般使用下都足夠了。
▲另外它採用防反光設計,即使在強光照射下,雙眼長時間睇都唔會感到累。
▲可視角度都算高,從側面睇都未見有變色變暗情況,方便一大班朋友在你打機時圍在你身邊食住花生觀戰。
當然,睇番官網,其實 Blade 都有一款更高階的機款:採用 14 吋 IGZO QHD+ 3,200 x 1,800 解像度款式,不過一來應未引入香港,二來 14 吋 1080p IPS 熒幕機款,最貴的 1GB SSD 款式都已經賣緊接近 $21,000,如果還要更高解像度的熒幕,肯定是天價!所以除非你是專業級 gamer 啦,否則一般版的 1080p IPS 熒幕款式,都夠用了。
當然,要試 Gaming 手提電腦,就一定要用遊戲來試啦!今次筆者就拿來兩款對圖像處理要求比較高的遊戲:Grand Theft Auto V(下簡稱 GTA V)及 Civilization VI(下簡稱 Civi 6)來進行測試,而且為了要試盡 Blade 的效能,筆者當然是將兩款遊戲的畫質設定至最高,試試效果如何,再同時以 Fraps 軟件查看遊玩時畫面幀數(fps)去到多少(這決定了遊戲玩時的流暢度)。最終結果發現,玩比較靜態一點的 Civi 6,使用內置的裝置測試程式測試,即使將畫質校至最高,在畫面極多物件的情況下,平均幀數都有 35fps 左右;而平常如果畫面不是太多物件,幀數更可上到接近 60fps,極為暢順。至於玩 GTA V 的表現,筆者同樣設定畫質為最高質素,幀數都有 26fps 左右,此情況下有少少窒但仍可接受;但當將畫面調整模式校至「5/4 (x1.250)」後,幀數就即時跳回超過 60fps,玩起來既可享有超靚畫質,又十分暢順。所以在打機方面,Razer Blade 絕對是「見得下人」。
▲筆者首先拿來 Civilization VI 測試,並將畫質校至最高。
▲遊戲一開始時版圖不大,所以幀數都有接近 60fps,十分暢順。
▲去到版圖十分大,畫面有十分多物件時,幀數都仍有 31fps,流暢度都算不錯,算是滿意了。
▲之後再測試 Grand Theft Auto V,畫質全部校至最高,可見佔用了約 3.6GB 視訊記憶體,但作為有 6GB 視訊記憶體的 Blade,仍有近一半資源未用。
▲雖然幀數只有 26fps,但其實玩落都算流暢。
▲及後筆者只是將畫面調整模式由「5/2 (x2.500)」調低至「5/4 (x1.250)」。
▲可見流暢度即時回升至 60fps 以上,玩得更爽了此時,但畫質其實並沒有太大下降。
之後,筆者再用測試效能軟件測試 Razer Blade 的運算表現,先後以 PCMark 8、3DMark 及 Geekbench 4 進行測試。結果發現,Blade 在 PCMark 8 的 Home、Creative 及 Work 3 大測試中,分別獲得 2,902 分、2,850 分及 3,290 分,表現算是十分滿意。至於在主力測試圖像處理的 3DMark 中,在 Time Spy、Fire Strike Ultra 及 Fire Strike 3 項測試中,Blade 亦獲得 2,796 分、1,948 分及 7,312 分,同樣令人滿意。至於在 Geekbench 4 中,Blade 的 Intel Core i7-6700HQ 處理器在測試中,單核心及多核心得分分別為 3,988 分及 12,722 分,表現十分優異!而在整體效能測試中,Blade 都獲得 106,443 分,是筆者測試多部手提電腦之中得分最高的一部。所以作為 gamers,Razer Blade 確實可以稱得上是打機神器,即使大家是想買部效能強勁的手提電腦,令無論在家中、辦公室或室外,都可以享有高效能的剪片、做圖效率,Blade 應該都可以滿足到大家,稱得上是真正的 Desktop Replacement。
▲以 PCMark 8 測試,在 Home、Creative 及 Work 3 大項目中,分別獲得 2,902 分、2,850 分及 3,290 分,算是不錯了。
▲而在 3DMark 的 Time Spy、Fire Strike Ultra 及 Fire Stirke 3 中,亦獲得 2,796 分、1,948 分及 7,312 分,可見在運作對圖像處理要求高的遊戲,Razer Blade 絕對游刃有餘。
▲在 Geekbench 4 中,Blade 在處理器的單核心及多核心表現上,獲得 3,988 分及 12,722 分,在整體效能評測中更獲得誇張的 106,443 分,絕對是頂級機款。
最後一點,相信亦是各位 wire 民都會關注的地方:Razer Blade 效能如此高,究竟在高速運轉時機身會否太熱,導致拿出街使用時會出現「辣大脾」或者因過熱而效率降低的情況出現?筆者首先要說說它的散熱系統:Blade 的散熱風扇是位於機頂位置,大家看看就見到左右兩邊均有一個強力散熱風扇,當需要極高效能運算時,這對散熱風扇就會以高速運轉。此外,機底頂、底均各設有一條膠邊,令 Blade 放在檯面時機底會留下少許空間,以便從散熱風扇散出的熱力可以有空間散走,以免熱力被困在機內,影響運作效率。誠然,在 Blade 高速運轉的情況下,加上它採用了金屬物料機身,所以用手一定會感受到一定熱力,但實際上未至於去到辣手程度,筆者以測溫槍測試過鍵盤頂部及 TouchPad 兩邊的枕手位,以及機背各位置,最後發現最熱位置也只是機背中間比較近散熱風扇的位置,但溫度也只是約 40 多度左右,即使穿短褲的同事將 Blade 放在大脾使用,都唔覺會「辣大脾」,可見未算十分嚴重。而且它採用了金屬機身,當機身運作速度回復均速,溫度在 5 分鐘內就降回 20 多度,十分「冷靜」,整體表現都算滿意。
▲Blade 散熱方面,就全靠在機底的這兩把散熱風扇了。
▲另外亦有兩條膠邊,可以讓大家將電腦放在檯面時架高一點,令機底有少許空間讓熱力散走。
▲在玩 GTA V 15 分鐘後,由於系統以高速運作,所以算是比較高熱狀態,尤其是鍵盤頂部的位置,開關鍵左右兩邊分別錄得 40.4 及 35.7 度。
▲至於枕手位及 TouchPad 的溫度也算微熱,但沒有鍵盤頂位那麼高,大致上都是維持在 35 度左右。
▲至於機背,只是中央較近熒幕接駁位位置及中間位置較熱,錄得超過 40 度,而較近前方部分就與枕手位差不多,也是 36 度左右。
▲至於機底左、右兩邊,即是如果大家將手提電腦放在大脾使用時緊貼大家大脾的位置,也不算熱,只是 35 度左右。
▲所以筆者找來穿短褲的同事,將高速運作的 Blade 放在大脾上,都沒有「辣大脾」的感覺。
▲最厲害的是,筆者沒打機大約 5 分鐘,機身就已經極速下降了 10 度左右,只是 26 度(其他之前較熱的位置也是差不多這個溫度),散熱十分理想哦!
最後就講講音效吧,雖然 Razer Blade 支援 Dolby Digital Plus 音效,但它的一對喇叭筆者覺得只屬一般,睇電影時還算不錯,但打機時,尤其是玩射擊遊戲,實在沒有那種「槍林彈雨」之感。所以如果大家真想有更好的聽覺打機享受,還是外接 Gaming 耳筒會更好一點啦。
▲Razer Blade 的內置喇叭位於機身兩側,但效果只屬一般。
▲這是實試玩 GTA V 時的音效,筆者就覺得弱了一點點了。
▲用來欣賞 Netflix 影片,筆者覺得反而較好一點,但仍是不太夠。
▲雖然支援 Dolby Digital Plus 音效,但對 Razer Blade 音質幫助不太大。
講到一部接近 2kg 及厚度達 17.9mm 的手提電腦為輕薄首選,一般情況下相信各位 wire 民都會覺得 Edward 是「痴咗線」,但如果講到 Gaming 類手提電腦,看回同價位的其他 Gaming 手提電腦品牌,例如:Alienware 及 ROG,差不多尺寸機款的重量都達到 2.5kg 甚至超過 3kg,厚度亦達到 25mm 以至 30 多 mm!以此來看 Blade 確實是最為輕薄之選。加上它採用了航天級的金屬物料作為機身,令耐用度直線提升,加上採用了桌面電腦級數的顯示卡作為圖像處理,插槽就夠齊全,對於追求高級打機享受,又或者極快剪片做圖效率的用家來說,Razer Blade 確實是不貳之選。
但它亦有一定缺點:首先是在熒幕解像度上,現時在香港只有 1080p 可以選擇,如果如外國般可以引入 QHD+ 機款,相信會更為吸引。其次就是儲存空間上,其他品牌的 Gaming 手提電腦均採用了 SSD + HDD 的混位式硬碟設計,通常是 128GB / 256GB SSD + 1TB HDD 起跳,最少儲存空間方面不用擔心不夠位,但 Razer Blade 就只設有 SSD 作儲存空間的選擇,如果大家因預算所限而選擇了最便宜的 256GB 機款,以現時的遊戲動輒以幾十 GB 計的容量,加上 Windows 10 本身需要的空間,肯定不太夠用。所以如果大家真的有心入手,看來 512GB SSD 版本已經是最值得考慮入手的款式。
相關影片:
售價:$15,999(256GB SSD + 1080p 熒幕);$17,999(512GB SSD + 1080p 熒幕);$20,999(1TB SSD + 1080p 熒幕)
查詢:Raz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