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下午,金管局終於就儲值支付服務發出第一批的 5 個牌照,有些業界人士對此表示歡迎,有些就覺得現時監管制度根本「無助香港經濟發展」,甚至會令香港錯失了與世界各國一同走在儲值支付前列的機會。究竟為何他們如此說?Edward 就專訪了香港零售科技商會副會長 Joseph 梁偉峯及雲端及流動運算專業人士協會創始會長 Emil Chan。
持牌保障用家 公司倒閉不會一無所有
今次政府就儲存支付(SVF)服務發牌,規定了所有提供此服務的公司,需要有不少於 2,500 萬港元或其他核准貨幣同等款額,而這筆「按金」需要與「支付予申請人或由申請人維持或收到的任何其他資金分開」,換句話說萬一提供儲值支付服務的公司倒閉,已存入金額的該公司用戶亦有望取回存入的款項,避免金錢上的損失或將損失降至最低。
Joseph 認為有這種安排才能作出適當的監管,令消費者更有信心地使用相關的服務,長遠相信有助業界健康地發展。而 Joseph 及 Emil 也認為這類監管制度,對消費者來說會更有信心使用不同公司的儲值支付服務,因為「唔驚啲錢拿唔番」。
整體而言,無論是 Joseph 或是 Emil 都認同今次金管局發牌這個動作是合適的,不過對於業界而言,他們對金管局在發牌後的監管有不同情況的憂慮。Joseph 比較樂觀,他認為今次發牌後的監管對業界而言,無疑在開發業務上帶來一定的限制,需要在創新及創意上取得平衡,意思是太進取的業務模式可能受到規管,但相信經過市場教育後,市場的發展會變得更多元化。
電子錢包不亙通 用家「歸邊」難發展
Emil 表示在用家角度,雖然是多了保障,但現時申請 SVF 牌照的公司多達 20 間,就算只計算已在今日獲發牌的 5 個服務,包括:八達通、Alipay、微信支付、Tap & Go 拍住賞及 TNG,都已經有 5 個儲值支付錢包。
問題是政府未有劃一各錢包之間的系統,亦未有相關金錢的流動機制,如果用家與用家之間要過數,就需要雙方均安裝了相同錢包才可做到,但問題是一個用家即是要將錢分散放在不同的錢包內,這會造成虛耗。而正是由於不同錢包之間的錢不能做到流通,因此最終只會令使用者覺得無所適從,結果就是只集中使用一、兩個錢包,阻礙業界進一步發展。
Emil 認為只有做到不同錢包之間的錢能互換互通,如同香港 3 間發鈔銀行發出的鈔票都可以互聯,才能令業界有更好的發展空間,對消費者而言亦較為方便。
金管局一反常態 跟從中國政府做法
Emil 進一步表示,今次發牌制度出事的在於監管上,他表示香港銀行業幾十年來,一直賴以成功的都是全靠「負面清單」。
負面清單是什麼?「即是金管局只會跟銀行說什麼什麼不能做,沒有說不在清單上的,全部都可以做。」這種制度的好處,是不會窒礙企業在構思新服務時的創意,他們只需要知道什麼不能做就可以了,彈性會高好多,據 Emil 表示這是當年英國政府引入香港的做法,也是全球不少先進國家金融業一直沿用的優良制度。
但今次在儲值支付業務的發牌上,金管局卻一反常態,跟從中國政府的一套,採用了「正面清單」政策,即是政府說了什麼服務可以做,相關持牌公司才可以做;相反沒有說的,就一定要經過政府通過才能做。這做法看似監管更好,但實際是窒礙了企業推出創新服務的步伐。
架床疊屋的政府架構 導致落後於人
「試想想,所有要推出的新服務,都要經過政府審批,而審批部門眾所周知,都是『唔醒多過醒』,即使通過了,經過架床疊屋的政府架構審批,到推出時往往已落後於世界上其他市場,這導致了香港在儲值支付業務上的發展步伐永遠處於滯後狀態,十分影響香港在世界金融業的地位。」
Emil 覺得,問題其實根本不在發不發牌、以及發多少牌,而是監管上出了大問題。他認為只要轉回用負面清單,加上像銀行體制般,對業務有一定規範,以及監察持牌企業的可動用資金比率,一旦發現問題就將該有問題服務加入負面清單,已經可以解決問題。
▲Emil 覺得改用正面清單發牌,限制了企業推出創新的儲值支付服務,未來發展肯定不如其他國家,例如 Emil 早前到訪過的澳洲那麼蓬勃。以上相片是早前 Emil 到訪澳洲時,在街邊小販小食檔,檔主以從銀行給予的流動 POS,便已可透過信用卡收取 Emil 錢以購買食物,十分方便。(圖片來源:Emil Chan)
儲值支付背後的大數據 港府竟沒留意
在不少人眼中,儲值支付中的「支付」,即是「畀錢」,只要消費者「畀到錢」,就可以了。但 Emil 作為業內人士,對於企業來說支付並非單純「畀到錢」那麼簡單,在現代世界支付等同於 confirm transaction,而在「確認交易」這過程中,會帶來不少消費數據,包括:
- 消費者購買了什麼產品?
- 何時購買?
- 購買了多少?
這些大數據,如果店家可定期獲得,就可以加以分析,從而制訂針對顧客的消費行為,提供適當、合時、針對性的服務或折扣,以提升顧客的消費慾。
在外國,由於不少國家均設有銷售稅,通常背後已建立了一套 API,當消費者購物時,背後系統已將上面提及的數據傳送到銀行,而銀行亦必需定期向店家提供稅務詳情,當中就可以看到這些大數據並進行分析。
但在香港,由於沒有任何銷售稅,所以銀行不會亦沒有義務向企業提供這些消費數據,企業就難以有效率地制定促銷策略,某程度上廢了儲值支付一半武功。
少做少錯 不做不錯
Emil 認為,要解決此問題十分簡單,政府只要容許銀行在消費者及商戶均同意的情況下,向商戶提供這些消費數據就可以了,但這類「基建」政府偏偏就沒有如此做,只是打算發了牌,就好像完了事般。「這根據就是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未錯的思維。既然大家要發牌就發牌了,不用想太多整個 logistic 怎樣做,反正『爆鑊』也不是這一屆政府會發生的事,未來的事等未來的政府去解決吧!這種做法,肯定是不可取的。」
▲外國會收取顧客銷售稅,銀行亦強制需要將消費數據提供回商戶,令商戶可獲得這些大數據以計劃銷售策略。但香港行儲值支付卻沒有提供機會讓商戶獲得這些數據,Emil 覺得政府好像認為發了牌就完了事,從此有什麼事就與他無關,這是不可取的態度,亦十分短視。(圖片來源:互聯網)
助長外國大財團吞噬「本地薑」
除了以上的監管問題外,Emil 更表示現時金管局用於監管儲值支付持牌人的「緊箍咒」著實太緊,長此下去只會對有財有勢的外國持牌人公司有利,財、勢有限的「本地薑」,遲早會被吞噬淨盡!「不要以為我是危言聳聽!問題徵結根本就出在 2,500 萬保證金上,事實上真的要監管這些公司的方法可以有很多,只是放錢在一個地方不能郁不能用,無疑某程度上是給予使用者信心,但這舊錢就從此成為不動產。
管理方法超級落後
試想想:一間公司 2,500 萬,如果 20 個牌照全發出,就代表了整整 5 億港元資金處於靜止狀態,這在金融理論上是一種虛耗。這就猶如銀行要借錢給客戶,不是看客戶的賺錢能力、有沒有顧客、有沒有單開、有沒有 LC 開過,只是看他有多少東西可供抵押。這種管理方法超級落後,在現代金融科技世代,應該用大數據方法管理,例如:政府可以企業每日有多少錢進出、或將企業的保證金一概投資到政府戶口的外幣投資基金中,讓政府幫你玩,賺到多少利息就發給這些持牌公司,這才是現代化的管理模式。」
▲在澳洲,初創企業在服務中加入儲值支付服務限制沒香港那麼高,因為是採用 Sandbag 制度,因而出現不少具創意的服務,例如:上圖就是 Emil 可以 APP 遙距為泊在停車位的車續費延長停泊時間,泊車連散銀都不用,十分方便。(圖片來源:Emil Chan)
外國不鬥錢多 有助初創企業
Emil 更表示,在一些國家,例如:新加坡、澳洲,他們更有一套「Sandbag(沙袋)」制度,這種制度尤其對初創企業十分有利:「在新加坡,如果你是初創企業但業務又牽涉到儲值支付,他們政府不會要你繳付高昂的保證金,而是會設下多種關卡,例如:限制你推出的服務,客戶可以儲值及每日可交易金額的上限,亦會限制你的上客數量。如果不是太高,客量亦不足某個數量(舉例:50 萬客戶),就不用繳付保證金已可投入服務。
他日當業務進一步發展,就發展出一個分級制度,愈高級的話,客戶在戶口可以儲值及每日可交易金額的上限就按比例提升,但企業就需要按比例投入指定的保證金,以保障消費者的利益。這種做法,無論大企業或初創企業,都可以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間,至於能否持續發展,就留待市場自然淘汰,這種 Sandbag 制度才是最有效的監管方法,至於對消費者而言,政府只要聲明在這 Sandbag 制度下,用戶需要謹慎使用,不要放太多存款到戶口中就可以了。現在金管局所做的,簡直是以舊世界底下的舊思想模式及舊制度去監管新世界的事物,唔出事先至奇!」
驚洗黑錢交身份證明屬多餘
金管局亦表示,儲值支付的持牌公司,需要要求他們的客戶提供身份證明,才可申請使用相關服務,以防止用戶以此途徑「洗黑錢」。但 Emil 卻覺得此舉絕對是多餘!「在英國,有一套叫做 ODI(Open Data Interface),政府有指引如果客戶收到錢,一定要紀錄是由誰人給誰人,而英、美亦有一個公共 API,這 API 是由政府制定,銀行及相關金融機構均需用此 API 的特定格式,將相關資訊發還給用戶。其實這種方法已能有效防止洗錢,因為所有錢銀流向全部一清二楚。
香港近 20 年完全沒變
以上所說的,香港做得十分差! 基本上這廿年來完全無變過。當然,在我的意見覺得,儲值支付即使盛行,一般市民最多也是放 300、500 元入戶口,用於消費時也是一百幾十的單次交易,何必又要記名又盛?即使一旦出事,這些儲值支付都是用電話進行,一查哪部電話使用已可知道使用者姓甚名誰,要追查絕對查到,何必要消費者提供如此多資料呢?簡直是啼笑皆非!」
某些機構會先獲發牌 ?
至於發牌數量,金管局表示暫時最多只會發 20 個牌,Joseph 認為在市場未成熟而一次過推出 20 個牌照,無疑是太過進取,特別是剛推出的時候,參與的客戶未必高於預期,市場還需要更多推廣、配套及教育。如果發牌速度太急,結果會令供應商之間出現惡性競爭,最後令他們輸錢離場,情況就如數碼電台一樣。他認為政府應該採用循序漸進的方式去發牌,確保供求能夠敢得平衡。
但 Emil 就有另一睇法,他認為即使是循序漸進式發牌,但發牌制度不夠公平。如果 20 間中外本地機構均已申請相關牌照,而且所有機構均已可滿足金管局所列出的發牌條件,為何有些機構會先獲發牌?有些卻要滯後?這是怎樣也說不通的。不過 Emil 覺得問題反而不在牌照多少,而在於如何監管及實行。
牌照或最終導致本地企業難生存
「除了之前提及的問題外,這個監管制度會令持牌人的經營成本大幅提高。試想想:你要用好多錢找顧問公司處理事務,亦需要律師管理財務,這令交易成本大幅提升。而在其他國家開設同類公司,卻沒有如金管局如此高的限制。假設你是經營儲值支付服務的公司,你會想在香港拿牌並建立這個平台,還是在外國呢?重點是,香港一向也是外向型經濟,不但遊客多,而且亦偏向會購買『來佬貨』。當我在外國成功建立一個吸引並受歡迎的儲值支付服務,壯大後才引入香港並拿取相關牌照,不是更理想嗎?
可能一般消費者不會察覺到問題所在,因為大眾也是哪個平台好用及多著數就會『轉會』,但這些外國公司,既不用在支付上繳稅給香港政府,由於公司總部設在外國,香港的核數師、顧問公司又不會做到他們生意(因為根本查不到數),這不但會令本地薑更難生存,更無助於促進香港儲值支付行業、甚至整個經濟發展!何苦呢?而屆時香港人的消費數據,全部掌握在外國人手上而不是香港人,這豈不是更可笑的事嗎?」Emil 慨嘆這個問題因為有排都未「燒到埋身」,所以沒有什麼人提亦沒有人理。「情況就猶如捉隻狼來管家中的狗,之後再捉隻獅子來管家中的狼,但又有什麼人會意識到獅子有多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