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ll4Van 在 GoGoVan 開始徵費當天,於其 Facebook 專頁上發出「光榮革命宣言」。文中指控 GoGoVan 是以壟斷市場模式經營的財團,更在獲得市場上七八成的份額的時候開始徵費,違背他們當初成立的理想。Call4Van 亦認為 GoGoVan 不再站在司機的立場經營,令前線的全職司機在維持生計上更困難。GoGoVan 創辦人之一林凱源(Steven)逐一回應指控,Call4Van 創辦人符棨朝(Conrad)得悉後亦作出回應,更發現兩家 Call Van 公司,無論在定位、目的、及發展意向均有不同。
壟斷市場 定係 做大個餅?
Call4Van 多次在 Facebook 出文指 GoGoVan 壟斷市場,Steven 並不這樣認為,「我反而覺得我地自己係做大咗個餅,而且係得我地一個做大咗」。Steven 口中的「做大咗個餅」,意思是指增加了市場對 Call 貨 Van 的需求,包括一些以前較少,甚至沒有的訂單,都因為 GoGoVan 而出現,「例如係一啲單車客,佢地而家會多咗 Call 車。」他續指,以前司機要接散客就要先上台,據他們的統計,一日最多只得 2-3 萬支 order,「我地而家一個平台都唔止呢個數,market 的確係比以前大咗好多。加上傳統 call 台仍然生存緊,成個市場一定係大咗,甚至係 double 咗。」
Steven 認為受到這些指控的原因,是公司架構上比對手大好多,「對於小商戶來說,佢地一定係咁認為」。他稱 GoGoVan 無限制司機只能用他們的平台,「我地見到有啲車貼晒幾邊貼紙,我地冇強逼司機一定要用我地個平台。架車係佢的,時間係佢的,鍾意揸去邊,做咩客,我地控制唔到。」
針對壟斷市場這一點,Call4Van 的 Conrad 的看法就非常不同,他引述指,「做 Startup 的精萃在於壟斷市場」,亦從客觀條件證實 GoGoVan 壟斷市場這個看法,「首先,佢而家有 80% 的市場份額,同時絕大部分的客都將 GoGovan 的價錢作為參考指標,大家更將 GoGoVan 變成叫車的代名詞。 GoGoVan 利用手段,令其他人的經營困難,例如用銀彈政策,用大量補貼令傳統台生存不到。例如在開初的時候,司機接單免費不特止,如果有單放上去佢地個平台仲會有 Commission 收,鼓勵好多單湧入去佢度。要在短時間內佔有這個市場,呢啲係要有大財團資金支持先做到,其他中小企冇資金做唔到,呢啲手法就係壟斷及霸權。」
更新:Steven 澄清 GoGoVan 只是一直提供免費的平台服務予司機,並不算是補貼,但他承認上年曾鼓勵司機將一些 order 放上平台,作推廣用途。
至於 GoGoVan 是否擴闊了市場需求,Conrad 則認為需求一直都在,只是以前這類需求可能只屬於相熟司機的 order,現時則放到同一個平台上由司機搶,並無增多,反而令生意更難做。對於 Steven 稱 GoGoVan 無限制司機只能用他們的平台,Conrad 對他們的說法有保留,「佢地係冇監人用 GoGoVan,但一年多之前曾經有罰則,話如果架車貼左人地貼紙就會停佢賬戶一段時間,唔可以接單。」
對於 GoGoVan 開始向司機徵費,Conrad 覺得他們收錢的確不是問題,他跟 Steven 甚至舉出同一個比喻:試食完,之後要付錢,其實非常合理。但 Conrad 進一步提出,試食的時候,你打低其他餐廳,令食客選擇減少,就是問題所在,「佢顛覆左個市場,令司機個個都靠 GoGoVan 搵食,司機的議價能力自然就愈來愈低。同時,當市場上的競爭對手死晒,佢地係咪承諾到維持 8-10% 收費水平呢?」他認為,壟斷式經營的重點在於趕盡殺絕,令人無得揀,逼住要投靠 GoGoVan,而不單純在於收多少錢。
由改革 變成 同黨?
Call4Van 亦指 GoGoVan 「變了」,當初開業是為了改革 Call 車這個行業,為司機改善生計,但現時則「不再站在司機那邊」。Steven 認為這個指控不對,在起初成立 GoGoVan 的時候,他曾稱要改革 call 台,意思是不希望司機「未見官先打五十大板」,賺不賺到錢也要付台費, 所以現時的收費模式是在司機接單後才須付費,「司機亦可以選擇不付錢,因為有九成單是免費的。」他亦覺得自己一直都是站在司機那邊,只是現時司機比開初的時候多了 10 倍,公司政策不可能滿足全部人,「司機都有好多種,有人鍾意接大旗,有人鍾意接細旗,就好似打麻雀咁,有人鍾意密食當三番,有人鍾意一舖食八番。好難令到所有人開心,一定會有人唔鍾意。」他從統計之中發現最多不滿的司機大多屬於年輕的類別,「最多聲音係後生嘅司機,佢地好 vocal,唔鍾意就講,但唔一定真係反對或抵制。」
Conrad 明白無可能要 30,000 個司機都認同同一個模式,他亦明白一個制度的限制,所以才想出要在同一個市場中建立一個另類的制度,「我地冇咩可能會推翻 GoGoVan,我地只係想將一啲另類聲音匯聚一齊。我地唔係為咗打敗佢而出現『光榮革命』。」他續指,自己已經厭倦了商業市場上價低者得的運作模式,希望可以從這個 Call 車行業開始嘗試提出新想法,「我唔會阻止司機做 GoGoVan,因為真係搵到食,但我會同佢地講,我地呢邊有個舒服啲嘅方式,不同的經營環境。」
而 Conrad 口中的「從司機立場出發」,即是除了要有市場效率以外,還要有人文關懷的元素,「如果司機有熟客想要車,但自己去唔到,可以俾相熟兄弟。」他認為,用 App Call 車無疑是可以促進市場效率,令價錢降低,但就欠缺了人與人之間的溫暖,「GoGoVan 係賣 efficiency (效率),將效率推到最高。但我覺得 2016 年,我地唔應該仲係咁工業時代,淨係諗效率咁 mechanical(機械化),完全唔使同司機溝通,全部用 app 取代,幾秒就有回應、有車,但就冇左人與人之間的信任。不過對於大公司來說,制度係無可避免的,大家都要有 KPI,用數字來量度表現,變咗大家都好冷漠。」
獲融資助發展 還是 受投資者限制?
但 GoGoVan 作為一間受投資者追捧 Startup,獲幾千萬美元投資,Steven 認為自己也要做出成績向投資者交代,「投資者睇中我地有實質及可以擴大規模的商業模式,先會投資落我地度。佢地有要求,雖然不是要有即時回報,而係投資一間公司有穩定的發展。我地都想做到唔使再靠融資。」
Conrad 對此覺得 GoGoVan 「屈服咗喺投資者之下」,但亦表示理解,「所以我而家冇投資者,因為我地同投資者傾過,發現接受咗之後,我就唔淨係向司機及自己交代,多咗個第三方出黎。GoGoVan 好 business-oriented(商業化),係一個典型資本主義社會的範本,用嗰個角度睇係完全冇問題的,但我就覺得資本主義社會係失效,所以我地睇嘅野好唔同。」他澄清, Call4Van 的出現並不是「針對」GoGoVan,也不是要逼 GoGoVan 做些甚麼、跟他談判,只是對於行業內的混亂、不公、傾斜,提出一些新的想法、規矩及制度。
如果 GoGoVan 出現的目的是為了促進市場效率,加速貨 Van 及客的配對,那麼 Call4Van 的目的則會是讓司機留住熟客,重建司機及熟客的關係,改變價低者得的生意模式。
後記:
今次採訪的過程之中,小編分別跟 Steven 及 Conrad 直接對話,我感受到 Steven 對於經營 Startup 的熱情,也明白 Conrad 對於社會經濟環境的關懷。常說搞 Startup 的首要目的是要解決市場上的痛點(pain point),這兩位只有一面之緣的公司創辦人,雖然在同一個市場上,使用不同的經營手法,提出不同的解決方案,對於公司的發展及期許有不同的看法,但他們還是有共通點的。他們不期然向小編說,只要是做自己認為對的事,就要堅持努力去做,唔理得人地咁多,要靠自己對手,證明自己係咪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