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 3 月 18 日起係 K11 開始展出至 5 月 15 日嘅《築.聽.覺》展覽就已經係過去嘅星期五正式開幕啦!今次展覽結合建築美學同音樂,目的係探討城市中塑造香港成為獨特城市的自然元素及特性,擴闊公眾對香港未來可能性的想像。小編就帶大家睇下展覽當中五個主要展品。
由德國柏林景觀建築工作室 Topotek 1 以及作曲家 Rebecca Saunders 製作嘅 Myraid 音樂盒牆,其實已經係深圳蛇口舉行嘅 UABB 2015/16 雙年展已經出現過。今次換到來香港《築.聽.覺》展覽,由 45 首耳熟能詳的旋律組合而成,通過熟悉的聲樂喚醒觀眾舊時記憶。每一段旋律都有城市所賦予的獨特意義,令觀眾重構自身同城市的親密關係。
由韓國攝影師 Sarah Choi 所拍攝嘅兩個系列攝影作品:「我們生活在色彩當中」以及「街道之聲」,以香港的高樓大廈以及大街小巷為拍攝對象,展示現代香港都市中充滿活力與色彩嘅瞬間,同時表現城市一直在變化與消逝嘅歷史痕跡。
由香港建築領域嘅公共藝術創作團隊「近建築研究舍」設計嘅「竹.光.感」,係一片可互動嘅「竹林」。裝置可供觀眾同時觀看、觸摸、感覺、聆聽以及嗅聞,而燈光從竹身的環狀空隙部分射出,並跟隨觀眾動態調節燈光照明。當觀眾進入展區時,竹子底部嘅感應器會探測到觀眾位置,並將訊息傳送至其他竹子,此時燈柱會一株株逐漸變暗,而音響也會傳送出陣陣鼓聲。這件竹製的互動藝術品是對香港城市中心日漸消失的自然環境的一個回應。
「都市掃瞄」係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及建築系助理教授 Tobias Klein 作品,結合香港真實及虛擬景觀,以電影片段、聲音、Google Earth 上圖片及數據為材料,創造實體展品,質問香港虛擬與真實之間的關係。
由建築師 Colin Fournier 同藝術家 Marysia Lewandowska 跨界設計嘅項目「電影院之島」顛覆了傳統看電影的方式。正如 Lewis Carroll 的著作《Through the looking glass》提及,鏡子的背後存在著另一個世界。通過電影的幻想情節創造一個猶如魔術師的盒子,係入面將能看到城市的另一種感覺。把觀眾的身體分成一半,上半身融入於黑盒投影空間,而下半身仍站立係地面。而短片《Everything》是根據法國作家 Gustave Flaubert 係其小說《Madame Bovary》中所提及對早期消費主義的幻想為靈感,觀眾能從中感覺到對奢華的慾望。展品主要通過本地人對物質和非物質的觀點、界限,反映他們對現存及幻想中的慾望經濟。
今次《築.聽.覺》展覽仲首次推出咗數碼語音導航系列,而且更有分大人同小朋友版本。只要掃瞄每個藝術裝置 QR Code 後,就可以進入到其網頁,然後就可以揀返適合嘅版本,就可以聽到返該項作品嘅介紹,非常特別。
《築.聽.覺》展覽: 2016 年 3 月 18 日至 5 月 15 日
地點: chi K11 art 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