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有很多跨國金融企業於本地設立,亦匯集了很多金融的人才。曾經任職花旗銀行與渣打銀行管理階層 15 年的龍沛智(Simon)亦是其中之一,但在 2010 年他前往美國史丹福大學攻讀 EMBA 課程之後,感染了當地的創業氣氛,回港後決定離開大公司的 Comfort Zone,選擇了自己走出來創業,為銀行業開闢改革之路。
全網上借貸 靠睇你 Facebook?
「創業真係好辛苦架!」Simon 在整個訪問當中講了最少三次。搞創新當然不容易,而且 Simon 要在一直「行之有效」的傳統金融行業當中,加入創新的科技元素,一定是難上加難。
Simon 在 2013 年於香港創立 WeLab,並於翌年進軍中國市場。現時兩地分別以「WeLend」及「我來貸」兩個品牌經營」,其中 WeLab 亦於中國發展 P2P 借貸。港中兩地的業務都標榜「全網上借貸」,從申請到放款,整個過程全部於網上進行,毋需像一般的銀行或財務公司要親身出現,填寫長長的申請表,或遞交多項證明文件。WeLab 收集借款人的社交網絡數據以及網上個人資料(Social Profile)等,透過大數據分析借款人的真實性及信用,在短時間內批核貸款。
中國 Fintech 政策鼓勵性 發展快
WeLab 剛於 1 月獲得 12 億港元的 B 輪融資,應是目前香港互聯網科技公司獲得的最大筆投資。Simon 感謝得到投資者及股東的認同,亦覺得對香港的創業公司打了一支強心針,他希望這筆融資可讓公司在香港及中國有更迅速的發展。現時 WeLab 在香港及中國的業務比重大約為 1:5,Simon 表示中國的金融科技發展迅速,而且市場大,短期內業務增長會繼續拋離香港,「因為我們做互聯網,無地域界限, 中國的人口較多,機會都會較多,所以業務在中國成長得較快。」
Simon 認為中國對於 Fintech 發展的政策有積極的作用,亦都是 Fintech 在中國能迅速發展的原因,「中國上年出的《關於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有鼓勵銀行同金融科技公司合作,令銀行可以受益於互聯網金融公司對創新及金融科技的應用,香港較少這方面的政策。」
香港金融政策多制肘 大障礙
上星期財爺發表任內第 9 份財政預算案入面,有專為「金融科技」(Fintech)而設的篇幅,當中提及金管局、證監會及保險業監理處將會設立「金融科技專用平台」,希望能與業界保持溝通。隨後,金融科技督導小組亦發表報告,指現時本港法例框架下有條件做 P2P 貸款及眾籌。只是,如不修改法例,P2P 貸款及眾籌只容許專業投資者參與,變相把一般散戶拒於門外,Simon 不認同督導小組的看法,「P2P 貸款及眾籌於香港現行法例框架下只限專業投資者參與,這樣做違反了互聯網精神-普惠金融,令個個都做到。『只限專業投資者』即係部分人做唔到,提高左門檻。」
Simon 表示他理解政府要保障參與者以及公眾利益,但不認同政府的做法,「我覺得係佢地(政府)的思想比較傳統及保守。當然佢地係想保護參與者,以公眾的利益出發,但保護參與者及公眾利益不只是政府的責任,亦都係公司的責任,如果風險太高無利可圖,自然就會冇人做冇人用,係好正常的淘汰現象。」Simon 說,如果政府現時訂定只有專業投資人方可參與,那麼他們要在香港發展 P2P 借貸就會有好大障礙。難怪他多次重覆說,「創業真係好辛苦架!」
行之有效係咪唔使變 食老本?
一個發展成熟的經濟體系、行業或企業,往往為了追求穩定而忽略了創新的可能性,因為機會成本變得高,所以變得更不願意承受改變的風險,「我當然同意香港傳統金融做得非常好,市場穩定性亦好重要,因為穩定才可以有最長線的發展。但如何在穩定當中找到創新的機會,這一層香港就有點不足。」Simon 臨離開史丹福的時候,了解到「改變始於足下」,所以才踏進金融科技,走上改革銀行業之路。他笑笑不願評論 WeLab 是否已經躋身「獨角獸」(Unicorn)的行列,因為覺得應該要將公司發展得更好,不應該滿足於現狀,「市場上仲有好多野要做,仲有野未做好」。
Simon 希望政府在成立「金融科技專用平台」後,能夠真正多與業界作深入討論,了解他們的難處以及新興的經營模式,「如果大家傾的時候有一個『想令件事發生』的前提,幫助應該會較多,但如果你傾完,只係話俾業界聽有咩唔做得,咁就無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