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健康生活科技

DNA 都睇得清!NBI 提供「超分辨率螢光顯微技術」服務

Published by
Grace
Share

應該有不少 wire 民在中學時期都有使用過顯微鏡觀看樹葉上不同細胞,而教科書入面有時候會有以實驗室專業顯微鏡放大幾千幾萬倍的細胞或組織圖片。過去的顯微鏡的極限大約是 200nm (納米)左右,大約是 500 分之一的頭髮厚度,只能隱約看到一顆細胞內的結構,而 NBI 運用的「超分辨率螢光顯微技術」就可以細緻到看到體積更小的 DNA 或蛋白結構。

NBI 行政總裁張浩。

技術有助理解微小生物結構

來港七年的張浩畢業於香港城市大學電腦科學系,及後參與了香港科技大學生化研究-超分辨率螢光顯微技術,並帶著此專利技術,與整個團隊成立了 NanoBioImaging (NBI),並於 2015 年加入了香港科學園的「生物科技創業培育計劃」。

張浩和他的團隊,包括臨床生物學家,軟件及數據分析師等人,現時正把機器做得更穩定,以及把收集回來的數據標準化。他表示這項技術並不是硬件的轉換,突破在於其染色方法,數據分析及系統設計。

過去,顯微鏡技術上一直有局限,在 200nm 或更多的放大情況下,是看不到 DNA 或蛋白。他們的「超分辨率螢光顯微技術」把放大的效果提升十倍,令只得幾十納米的蛋白結構及 DNA 都能看得清楚,對於理解微小的生物結構有更多概念。

線粒體外膜結構:(a) EPI-螢光顯微鏡 (b) 同樣的位置,以超分辨率成像技術分析

在納米層面了解絕症 找醫療方法

張浩強調技術的重要性,亦認為此技術有助於醫療發展,「(用『超分辨率螢光顯微技術』)可得到納米級的量化資訊。過去的醫學研究中,有病症並無辦法醫治,如能夠在納米層面了解它們,可以透過分析基因數據找到醫療方法。」

他舉例說,「基因突變帶來的擴增或融合,令細胞內的空間位置產生變化,帶來了癌症。過去的顯微鏡分辨率不夠,只會看到細胞內的結構打成一團,只可以通過醫生的經驗判斷狀態。但如果用上 NBI 的顯微技術,醫生下決定的時候,可以更精準。」

酵母細胞器在 EPI 螢光顯微鏡下的成像(a,b) ,及用超分辨率成像技術觀看(c,d)

科學園的支援遠超預期

張浩認為加入科學園令他們的公司成長得更快,「之前沒想過科學園有那麼多支援,初期因為各種技術要求及儀器,加上我們沒有資金資源,所以認為科學園是唯一的選擇。後來發現他們的資源提供遠超過那些。因為我們的儀器價格動輒要幾百萬,科學園跟我們討論,建議我們先提供服務試用,讓別人相信我們的質量,然後才銷售儀器。令我們可以走到今天這一步。」

張浩表示整個過程中,最困難的地方是找投資者,因為需要有遠見的人,看到他們的技術在未來醫療領域中的可能性。這方面,科學園促成了一些配對,才成功找到對這領域有了解的人與他們聯絡。

Published by
Gr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