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果當下你手上有 $560 元,你可選擇去食餐較為平民的自助餐、買兩件靚衫、請埋朋友去睇場 IMAX 戲,或者買兩隻 Blu-ray 歸家欣賞,不過艾域早前就用了這筆錢,「搶得」一件影音小補品 — AudioQuest JitterBug。點解用「搶」這個字,因為這支 USB 數據及電源雜訊過濾器,首批到貨已經被發燒友全城熱搶,究竟它有何魅力?就讓我在此為各位 Wire 民詳細拆解吧。
好多 Hifi 補品都說得自己很神奇,但其實「吹水」成份多過實際功效。這支「USB 手指」就不一樣,其實早在 6 月底 AudioQuest 發布旗下首款耳筒 NightHawk 時,艾域已經搶先體驗過 JitterBug 的實際效果,當時已經決定正式推出時必定入手。究竟這隻 JitterBug 甚麼葫蘆賣什麼藥呢?據廠方表示,所有電腦、智能手機、NAS、多媒體伺服器,天生都會產生大量雜訊及寄生共振(Parasitic Resonance),當中電腦更會產生相當數量的 RFI(無線電干擾)及 EMI(電磁干擾),然後通過 USB 接線干擾你的音響系統,令聲音變得扁平、失真較大。為解決這些雜訊及干擾問題,JitterBug 內部就設有兩組分立式降噪線路,能夠分別降低 USB 介面內數據傳輸及電源兩方面的雜訊,從而降低影響聲音細節及動態的「時基誤差」(Jitter),以及做成失真的「數據封包錯誤」(packet errors)。
說了這麼多背後技術概念,但作為影音愛好者總會有一句嚴守的格言:「耳聽為實」。艾域夠膽大聲講一句,不論用於家中音響還是便攜裝置,JitterBug 的改善效果同樣立竿見影!艾域首先嘗試使用 MacBook Air 作為訊源,再將 JitterBug 配合 QED Performance USB A-B Graphite 接線,連接至設有 USB DAC 功能的 Oppo BDP-105D 播放器,最後以 Canare XLR 線接駁到 Audiolab M-PWR,驅動 Q Acoustics Concept 20 書架喇叭。
由於自己不太愛聽發燒音樂,因此揀選了陳奕迅《深燒》16bit/44.1kHz ALAC 音樂檔來作試聽歌曲。比較使用及不使用 JitterBug,個人覺得在不使用時,歌曲中 Eason 的人聲明顯變得較薄而鬆散,聲音細節亦不及使用時豐富,樂器線條也會變得較為模糊不清。當在電腦接駁 JitterBug 之後,聲音的背景明顯變得更為寧靜,而音樂感亦會更濃,改善效果十分明顯。
除了在家使用之外,若果閣下擁有便攜耳擴,JitterBug 亦一樣用得著。艾域試過在 iPad mini 平板電腦及 Teac HA-P50 便攜耳擴之間加入 JitterBug,再以 v-moda xs 耳筒試聽 Tidal 串流平台的無損歌曲。與未連接時比較,加入 JitterBug 時的聲音包括人聲、樂器聲都明顯變得圓滑,雜訊帶來的毛燥感亦有所減少,整體動態加強不少,聽感與在家中試聽時一樣有顯著提升。
正如開首所言,JitterBug 這件小補品著實是甫推出就已被熱搶,而艾域在實測之後也認為它的實際改善效果確實明顯,再加上價錢並不昂貴,若你有使用 USB DAC、座檯或便攜耳擴、串流音樂播放器,甚至設有外置硬碟擴充的 NAS 裝置,當在店舖見到 JitterBug 有貨時,建議真是買定一支傍傍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