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恩想獨立評論

也許你不知道,香港網絡欺凌成因

Published by
天恩
Share

 

紐西蘭最近通過的新法例去管制網絡欺凌行為,有人覺得這是言論自由的倒退,有人又覺得這是保護弱勢社群「被屈」的好政策,到底網上集眾人智慧的答案,是接近真相還是網絡欺凌?

 

紐西蘭最近通過的新法例,禁止透過互聯網傳送任何帶種族歧視、性別歧視,或有關宗教、性別和殘疾的攻擊訊息。而一旦訊息導致對方出現嚴重的情緒困擾,這個罪名就會成立。一經定罪,最多可判監 2 年。

 

網上每天都有不同人和事被網民拿出來討論,有時候為找尋「真相」會從網上收集大量資料,甚至連朋友、同學及家族成員都給查出來,俗稱「起底」;不幸的是,有時會出現起錯底事件。讀者們可能會奇怪,不是人多好辦事嗎? 為甚麼集命眾網民智慧仍會出錯呢 ?

 

第一印象/回應成關鍵

其實在討論區上,天恩留意到當一個事件還在「黑白不明」狀態時,頭一批回應很快會影響後續的觀點,決定網民由黑或白的角度去出發,其實這是「從眾 (Conformity)」的心理影響,這個現象由美國的 Solomon E. Asch 心理學家所發現。

1. 規範性從眾:

網民不想被別人批評及拒絕,所以會偏向選擇跟隨多人所想,害怕不跟隨會有負面後果。

2. 訊息性從眾:

當我們對事情不太認識時,會觀察別人去決定下一步應該怎樣,越多人那樣做就越令自己增加信心。

 

所以從以上兩點可以看到,網上討論中未有一個清楚的答案時,通常首批回應的網友會影響後續的群眾的決定,除非往後有一個強而有力的反論點出現。

頭幾位網民可能是「訊息情從眾」,當其論點支持者越來越多時,後面來的人就開始出「規範性從眾」,就算心裡不認同都不會輕易在帖中大力反駁,怕被群眾批鬥,保持沉默或另找尋跟自己觀點相同的群眾去加入怕被孤立。

那麼頭幾參加討論的人,是如何決定黑白呢 ? 最直接就取決於「印象」,例如被討論人外表不善良及過去的行為不好,就會推斷他是錯的。

 

搜證方法大都是自私

就以上所談及的心理行為影響下,網上大部份討論很快就出現一個「假定性」的答案,然後網民聚集一起守護這個答案,找尋證據把這想法越推越強大,支持的人也越來越多。不需審判下,網民就開始認定這是個「真相」,甚至覺得比警方的調查更可信公平。那到底網民有大量的「合理懷疑」及「證據」是否又等於真相呢 ? 我們可以自己做個小實驗 :

以下的連結中有三個數目字,這三個數字間存在一個規則,當你猜到這規則後,可以輸入另外 3 個數字去認證,系統會回應你所輸入的是否也合乎這個規則。

 

實驗按<這裡>

這些數字的規則:

後者比前者大而已,是非常簡單的規則。

例如 1 2 3 , 5 8 1231 ,-95 , 0 , 11 都也乎合這規則

 

首先系統提供 2 4 8 這一組數字,絕大部分人會覺得後者是前者的 2 倍,簡單來說這是一種個人偏見。

首次輸入作驗證時,絕大部人輸入  3 6 12 / 12 24 36 這些乎合這個 2 倍規則的數字組合

原來這遊戲只有 78 % 的人得到系統回應全 YES ,只有 9% 得到最少 3 個 NO

只證明自己覺得對的事

人們心裡有一個答案/偏見後,大多會找方法証明自己是對,而不是去認清真相。例如很多人不停輸入 3 6 12 / 12 24 36 ,用了幾次去證明自己 「兩倍」相法是對,結果幾次都得到 YES 回應後就覺得自己所想是對的。

其實如果要認證「兩倍」法則是否真相,可以輸入其他組合如 1 2 3、6 5 4 去試,不過沒有幾個人會去把自己覺得錯的東西去試,這實驗說明 :

1.人們喜歡只收集對自己論點有利的證明

2.人們只喜歡聽到 YES ,怕看到 NO

 

 

真相根本不重要

由以上實驗可以證明,很多人所謂找尋「真相」的方法,不是科學地用「否定」方法去嘗試,反而是找方法去証明自己是對的。從眾心理影響下再加上這種非理性引證,很多所謂網民的「真相」只是某幾小群組人的偏見變大而成。

在黑暗面上,其實現今社會資訊爆炸加上壓力大,網民心裡很多都不是為了找尋真相去出發,只有兩種目的:

1發洩情緒

2.站在群眾的所支援的論點下發言獲得支持,補回自身在工作或社會上缺乏的認同感

所以各位 unwire 讀者們留意一下,很多八掛新聞報導後,網眾民聚集就開始由藝人的行為/外表/感覺去選擇自己相信的答案去推測,平時看他不順眼的人會越講越恨,舒發心中的不爽,然後再找一些所謂的證據合理化自己的推論。

你不難發現一些某某藝人「抵死」討論得是最熱烈,其後當有新聞澄清網民的猜測是錯的,這些澄清新聞的討論反為是最冷淡,因為 Party 要散了。網民心中偏向相信自己的偏見,根本不 care 真相,心裡只是想去發洩及找認同支持而已。

對於是否該立例管制,天恩覺得還是言之尚早。不過我支持成立一個組織去處理這些案件,幫助事主心理上的輔導及如何處理網上的討論,因為很多時自己處理得不好引發 「二度傷害」。本來沒有人討論的事件,自己急於「澄清」引發更大的力量。如何去澄清或是淡化都直接影響事件的發展,這些都需要專家幫助給予意見。

也許這是人的天性,天恩也是其中的一份子,我時常用「切勿跟車太貼」去提醒自己,勿太參與討論,保持平常心先食食花生,多觀察一陣子才下判斷。

Published by
天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