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熱的某朱古力零食廣告,除了地鐵站之外,連 Facebook 都成功攻佔,成爲多方位的成功廣告策略。到底這樣的廣告模式有什麼吸引之處?
只以平面設計角度來說,這 Snickers「肚餓語錄」系列廣告實在簡單不過,使用單色背景,左上方用超剛黑字型寫上句子,右下方加上產品相片和標語。這樣的設計基本上是中學生 PowerPoint 程度的簡單低質設計,不過卻在香港十分成功,帶起了不少話題,而且更有人自製網上文字產生器,讓人可以自己加上文字分享出去,把廣告無限擴充,而且品牌部分不變,也就說成爲了免費的宣傳途徑。「肚餓語錄」之所以能夠得到大人氣,當然是因為上面的句子都是人所共知的笑料,因此也被稱爲抽水廣告。
說實在,這個廣告系列實在沒有什麼原創性,只是客戶肯接受這樣具話題性的句子與自己的品牌有所關聯,才達到這樣的效果。其實這樣利用文字作為主要元素的廣告也有不少,效果亦通常很好。其中一個好例子,就是之前 SOLITON 的「I KNOW THIS SONG」系列廣告,直接利用家傳戶曉的歌詞放在廣告上,而且甚至不表明自己的品牌,成功引起注意和話題,當時亦有人提供文字產生器,在 Facebook 上又是一陣熱潮。
另外一個好例子,就是 Nikon 的「I AM」系列廣告,這作為 Nikon 的主要廣告元素已有幾年,可以加上各種不同的詞語,令標語適合各種產品,雖然未有廣泛帶起話題,但仍然有人會使用這個模式改圖分享出去(主要是抽 Nikon 的水)。而除了廣告喜歡使用這種方式帶來額外的話題性,達到免費宣傳,這種文化本身當然也是來自網民的創意,在生活找出不同的「萬能 Key」。
香港人同質性高,有什麼都喜歡一起去做,像這樣的萬能 Key,簡單幾款已經能夠讓大量觀衆有所共鳴,然後分享出去就更爲有效。正所謂橋唔怕舊,最緊要受,未來會否出現更多這一類設計空洞但內容空間龐大的廣告系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