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廣場前新「玻璃屋」是甚麼 ? 專訪「屋主」建築系學生

Published by
依莉詩

最近讀者經過時代廣場可能發現多了一個像玻璃屋的建築物。在鬧市中雖然並不起眼,但就充滿著兩位建築系學生的心思。

早前時代廣場和香港中文大學建築系合辦了一個名為「廳堂博物館」比賽,冠軍作品有幸成為實物,興建在廣場大堂。今日 unwire 就訪問了這兩位冠軍得主。

▲ 兩位冠軍得主 - 王俊傑先生 及王守賢先生

廳堂與博物館的對立與融合

廳堂即是我們平時所說的客廳或是 Living room,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有不同的想像和要求。而 王俊傑先生 及王守賢先生 就認為廳堂應該是很個人,很舒服的空間,可以與家人共聚交流及分享生活點滴的地方。至於博物館是截然不同的概念,應該是一個公開而且有代表性的地方。以建築角度來說,廳堂講求私人和個人化,而博物館因為是公開的地方,特別講究透光和有彈性,迎合不同要求的展覽。因此他們理想的 Living Room Museum 是一個可以隨時改變物料,改變私人度的地方。

▲ Living Room Museum 是一個會在有展覽時出現,沒有展覽時消失的長方形建築。

▲ 他們最喜愛的部份就是木隔珊和木地板,因為木能帶給人一種溫暖、家的感覺,正正就是廳堂的實淺。

 

從「有時」得到啟發

王俊傑先生 及王守賢先生把他們心中的 Living Room Museum 命名為「Sometimes」,原因是在他們學習建築的時候經常接觸「有時」這個詞,會因為一些打破常規的事,而有新的啟發,更形容「有時」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不動如山、動如雷霆。在他們的設計中,一直尋找一種新的形式,並研發新的框架結構系統作為平台,從而達到最多的可行性。因以令 Living Room Museum 可以在沒有既定的形式出現,打破一直重演乏味的程序,不會像一般博物館一個展覽接一個展覽。它可以在有展覽時出現,沒有展覽時清拆。而且為了配合不同類型、層次及深度的展覽及活動,會跟據每個展覽不同的需求隨意改動為開放、半開放及閉門形式舉行。

▲ 框架以螺絲裝嵌中間的玻璃,能允許隨時更換不同的內部或外部裝飾。例如雨季可以改用防水層板,配合不同展覽可以換成木板,鐵絲網等。

▲ 博物館主體同樣以螺絲裝嵌,成為一個高效率而又具備簡易裝卸的系統。

 

▲ 有是,他們同樣姓”王”,但沒有親戚關係,不過因為比賽,日對夜對,感情比親人更加要好。

由概念化成實物

參與這個比賽期間正正是他們半工讀的時期,他們各有正職,又要兼顧 Master 的課程。其實已經相當吃力,不過他們沒有抱怨,反而更慶幸可以把實習時所學到的知識應用出來。在由構想到實現,最大的挑戰就是要把博物館設計成可以 7天內組裝的建築物。他們從選料、訂造到裝嵌都在內地完成,最後再在香港正式組裝。結果只需要 4天就完成好,比預期快。他們希望參觀者走進這個廳堂時都能夠感受到快樂、歡欣和自然,亦希望大家可以從「有時」中可以得到一點點的啟發。

Published by
依莉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