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死亡 (上) – You Will Never Hear From Us Again

Published by
Share

日月如梭,轉眼間又到年末的聖誕節。除參與報佳音、響應各商戶節日大割引而瘋狂購物、借佳節之名在萬忙的生活中與好友抽空相聚外,各位 unwire 讀者的行事曆上還有其他活動嗎?在大肆興祝新生、新的希望以及黃金、乳香、沒藥到來前,各位讀者嘗面與小編一同先重新認識生命中唯一確定的事 – 死亡?

活在地球的東方,即使華洋混集之地如香港,不免都會下意識地將死亡列入禁忌之一;談不得、說不得、提不得。迴避、拒絕認識死亡,其實就是拒絕生命:畢竟,清楚的認識、了解、接受及欣賞死亡,才能過更好的生活、享受生命。

古埃及人在宴會上亦不忘死亡:因為宴會上會有專人抬着古埃及聞名於世、雕刻細緻的棺材在會場中穿梭,向出席人士展示。提醒他們死亡與生命形影不離;因此大家不會刻意迴避此類話題、亦更懂得活在當下、及時行樂與生活規劃的平衡。

▲ 雕刻細緻的法老圖坦卡蒙的棺材

 

至此仍未被小編嚇唬,而又樂於了解自己唯一可以肯定的事情的讀者,就不妨在佳節前先欣賞一下概念專輯 You Will Never Hear From Us Again 此匯聚 11 隊來自全球各地的樂隊 – 當中首 6 隊對死亡的體驗和感受;說不定各位 unwire 讀者在「體驗」過死亡後,會在五光十色的節日中感受到更多,享受到前所未有的聖誕體驗呢!

▲ You Will Never Hear From Us Again (2001) – Various Artists

 

【否認】

Californian

集全球各地素未謀面樂隊的聲音於一碟中的 You Will Never Hear From Us Again 以來自美國加州的 Timonium 的 Californian 作引旨,以輕悠典雅的導曲將聽者帶到加州星期日、懶洋洋的溫暖上午。低音結他悄悄地鑽入背景襯托,為白茫茫的平凡生活多加幾分生氣。

結他的輕鬆點弦與混合器的合作,譜奏出加州人緩慢的生活節奏;帶領聽者穿越大街大巷,遊覽加州的各種風景面貌。在山河景色與攘往熙來的煙塵之間看到步出餐廳的母子、在紅綠燈前靜待的老人、坐在湖邊鐵椅上的情侶、躺在地上的嬉皮士、在車上吃甜甜圈的警察。

冬天吸入一口冷空氣,難免會有點刺鼻,就像大自然給仍在呼吸每一位的友善提醒:死亡就存在於四周的每一寸空間中,就如溫暖的陽光與希望般,填滿了空氣中的隙縫。

▲ 加州的溫暖上午

 

冬天地下水渠中冒出的層層白煙就像樂曲中段的白噪音,縱使來得突然嚇人,但亦不過為日常生活中的一個畫面。日月交替,自學會呼吸的一刻我們就已踏上死亡的旅途,與其誠惶誠恐地迴避死亡、全神貫注地努力舖設那或有機會擁抱的溫暖夏日;何不輕鬆渡日,好好感愛現在就已打在身上的涼風。

結尾以輕柔的聲線訴說生命的點點無奈,每次雙腳向前移動一下,與死亡的距離就短一截:生活就是邁向死亡的代名詞。

 

Master of Victories

與加州人相比,意大利的 Giardini di Mirò 則對死亡抱截然不同的觀點。兩支結他充滿歐式味道的協調為死亡刻畫出一件華麗的衣裳,在鼓聲的加入下,開展美輪美奐的旅程。

與普遍對死亡的負面觀點相比,Giardini di Mirò 更相信死亡是生命的最終勝利。儘管如此,小提琴的加入令音符間拼湊出的耀眼陽光與光暈中依然滲透了絲絲的哀嘆。尾段兩支結他的配合又再次嘗試繪畫出另一件華衣,但提琴的參與卻為整體多添幾分愁緒;越想承認,就越想否認。埋藏在華衣下的,到底是什麼?

人可以極力去否認死亡的存在,但與其窮一生之力去避免不能夠避免的無力與無奈,倒不如迎接一個華麗的完結。始終,似乎優美典雅的死亡才是生命追求的最終追求?

 

【憤怒】

American Lakes Poetry

死亡對於西班牙樂隊 Delorean 而言就如一首於湖邊寫成的詩。憂愁的開端就像在表示生命的消逝就如一塊從樹上飄下的枯黃落葉,雖然令人惋惜,但亦僅此如此。在離開的一刻風繼續吹、鳥繼續鳴、太陽繼續升降、地球繼續轉動。於是他們嘗試坐在由木板舖設成的碼頭,細看平靜湖面的漣漪,靜聽風吹樹葉上的聲音,重新尋找心裹曾經擁有的一片寧靜。

 

雖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但每每事臨自己,所有相都會是切身的真實,即使嫣紅映照着平靜的湖邊,都不足以掩蓋思緒中的混沌。

縱使滿腔怒火,都被前潮水般湧來的無奈所淹沒:詩的結尾就是可怒,卻未能言。

 

New Longevity

死亡,是通往另一個現世界、另一種長壽形式的大門嗎?這個長久以來一直被重複提出的問題被另一隊來自美國加州的樂隊 The Rum Diary 在本專輯中重新提出。他們選擇以只能夠以主觀描述經驗的迷幻搖滾去回答。

The Rum Diary 用超過半首樂曲的時間將大家引領,逐步踏入他們的迷幻意識流中,將難以形容的體驗與感受向聽眾呈現。

在持續重覆的結他彈奏下,聽者輕易就會墮入半催眠狀態;而反復出現的副結他與低音結他更會令在原地停留的聽者有前進的錯覺。在迷幻精神狀態下體驗到的世界疑幻似真,一切景象都如此撲朔迷離,大家都自然地逐漸放下外界一直灌輸的價值觀,稍為清醒的人或會發現違反常理的探知方式反而更能令人掌握到混沌事物的本質。

各種頭顱內的意識活動、主觀感覺與情緒都在作品的最後 1/3 傾瀉而出:大家都以心中的濾鏡,將各種加諸在身上的體制道德束縛過濾,踏碎彩虹似的夢、擺脫虛偽冷靜的面具,呈現匿藏於明鏡止水背後、扭曲變形卻更原始赤裸的真實面貌。

旅程完結後,大家又再次回到繁囂的世界中;留下一地吐出物,拂袖而去。

 

【討價還價】

News May Be Good or Bad

西班牙樂隊 12Twelve 就對死亡的本質抱疑問態度,死亡是一種噩耗嗎?

甫樂曲開首已就此舉出乾澀、低沉的提問:12Twelve 更花上逾一半時間嘗試在 News May Be Good or Bad 中尋找答案。

對生活已感到油膩的人而言,儘管此消息大概會成為平穩生活中的一夥隕石,但情況總非一面倒的惡劣。而對此種情況,大家又會選擇如何面對?比起消極地直接屈服接受,有更多人會嘗試以運用日常生活中的市場學技巧,與其開始理性談判,懷抱希望並開始尋求外界的所有幫助,以自己手上擁有的一切作為籌碼來進行交涉,希望藉此為現狀帶來一點正面改變。

在面對生命中唯一的必然時,少不免會充斥着無奈,但曾經在生活中迷失方向的人或許反能夠借此機會重新發現太陽升起的意義,同時成為簡化生活的好開始。

 

死亡是一種噩耗嗎?樂曲尾段再次就此提出圓潤、低沉的提問。

其答案大概就在乎於;當宣泄過憤怒後,下一步是什麼?

 

I Shall Come Forth As Gold

以一下清脆鈸聲接下 12Twelve 此問題、在 2001 年推出其首張同名專輯後就消聲匿跡的迷一般樂隊 Mainframe Theory 似乎擁有答案。以獨奏鼓作開場的 I Shall Come Forth As Gold 隨即以與 News May Be Good or Bad 同樣低沉的聲線作出回應。

宗教信仰在任何時候在人類文明中都可算為一超然存在,甚至成為人在生命中災難時的庇護所:而作為《舊約聖經》源頭的《希伯來聖經》中的《約伯記》就指「But he knoweth the way that I take; When he hath tried me, I shall come forth as gold」。

訴諸宗教之力,折衷地穩定自己不安的內心會有效嗎?樂團都曾對此抱猶豫態度,但又有其他方向可依從嗎?

兩把精確交織的吉他循環,配上拍子獨特的循環鼓,將 Mainframe Theory 在陷入兩難困局中所作出的掙扎完美揣摩。

將生命中凡事都視作試煉雖可使人更心態從容,但在死亡面前,又有多少人可以從容面對?縱使試煉之後,必如精金;但信仰可以在心頭上的層層灰塵中尋找到一線曙光嗎?

中後段的樂器交織循環反差更顯凌厲,或許只有摒棄從前將其蒙蔽的美好景象,以自己的感覺重新過一次屬於自己的生活,才能夠發現生活與死亡的意義。

一直以來依賴的籌碼頓變一縷輕煙:由曲首氣勢地以一下清脆鈸接下問題,至曲末以鬱鬱寡歡的結他獨奏聲線發現原來自己從未得到答案。

 

死亡是一個非常有趣的話題:我們既希望與它保持距離,但同時死亡對我們既有一種不可抗拒的引力。而集合 11 種來自全球各地,對死亡的不同聲音就更是有趣。有興趣聽更多「死亡的聲音」的 unwire 讀者就請不要錯過其餘 5 隊樂隊於下回對死亡的理解與演繹啦!

 

Publish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