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多媒體音樂人 李化迪:「我喜歡把握時間」

Published by
吉暝水
Share

在一個城市生活太久,難免麻木感官。我城居民喜歡到處遊牧,為了一份逃逸的輕鬆,同時也將對環境的敏感度保存下來。北京創作人李化迪 (Howie Lee),當日為了北京的霧霾,決心逃到倫敦進修,回國之後推動「東方的電子音樂」。今次以外地人的角度來到香港,利用聲音和音樂的結合,端出《香港印象》,發掘在地人忽略的日常。

紅綠燈,香港好聲音

這次演出之前,李化迪曾經三度來港,印象中的香港充滿繁華和欲望,有如他小時候喜歡的科幻情節,「香港給我一種Dystopia的感覺,住的地方很狹窄、混亂,魚龍混雜」。午夜依然人流不斷,廣東話、普通話、英文混合的語境,地鐵進站的超低頻聲音,構成他基本的香港畫面。其中交通燈的「滴滴滴滴」,更被他選為最能代表香港的聲音──「它有快有慢,像是一個規矩,像是一個Click在敲打你,在它的間歇裡你聽到其他的聲音穿過,它就像一個架子,讓你跟上時間的腳步,反映了香港繁榮和密集的獨特聲場。」

 

隨時隨地「隨身聽」

「我很少會專門去某一個地方錄音」本科唸錄音工程的李化迪,從大學時開始接觸錄音,大概兩三年前有系統地收集Field Recording。除了習慣隨時隨地採聲之外,他也會在網上找尋有用資源,按照經驗選擇適合的聲音和樂器配合,嘗試讓它們譯成一小段音樂,去蕪存菁就成為常用的聲音材料,他形容過程是「實驗得越多就越多火花」。

雖然採聲和混音都需要一定配備,李化迪卻認為自己是「甚麼器材都沒有」的人,音箱和電腦一切都選最簡單的。「有台唱機能採樣一些東西,有個便攜答錄機可以去外面錄,除此以外電腦裡有我需要的所有東西」一句話就能總結他的全副裝備。

 

混種,打破地域界限的電子音樂

「現在感覺北京的霧霾取代香港,成為新的Dystopia了」李化迪補充,這促使他2013年去倫敦進修Sound Arts。他形容倫敦是「先進的城市」,文化高度融合和市場相當開放。一年的課程讓他吸收了許多當代聲音藝術的概念,也催生了他製作「東方電子音樂」的志願。

「中國人為什麼非要聽一個在英國都還很地下的音樂呢?」電子音樂在中國大陸還不怎流行,樂迷一般都是聽國外的作品,可是愈聽下去愈是難以深入理解。「因為裡面的文化代號太多」李化迪解釋,今年回到北京,看著當地跳舞的人,讓他下定決心打破悶局,「希望能做一些他們更好理解,同時外國人也覺得酷的東西」。他形容目前的實驗是想要做到音樂的多元性,「就是可能有40%的中國,30%的英國和30%的美國」,總之要讓不同聽眾也能找到文化代號的交接點。

音樂都是自己的,享受吧!

相對傳統樂器,電子音樂的練習更多來自於實戰表演。李化迪覺得編排花費的時間最長,尤其是Live Set需要更多思考,每次演完都會檢討改進。每次演出的觀眾都不一樣,觀眾的狀態也各有不同。自言喜歡觀察人的李化迪認為,在中國演出反而壓力更大,「整個環境都不太明白你在做什麼,所以你不知道會發生什麼。」

「所謂練習其實不是最重要的,因為音樂都是自己的,非常熟,可以快速找到狀態」,他形容自己是台下會想很多,可是一到台上就自然走起來,享受當中的氣氛,「演出之前盡量不去想演出的事啦,雖然是非常難。」這次來到香港「自由野」的舞台,他指會用平常心面對,將挑選比較有代表性的作品演出。

一如很多其他電子音樂人,李化迪的創作起點也是在搖滾樂隊開始。DJ的經驗讓他發現,原來音樂是可以一個人做的。在Amon Tobin和Nicolas Jaar的影響下,形成了他目前舞曲與具象的音樂風格。謙稱傳統音樂背景不強的李化迪,認為自己能夠成為音樂人是時代的選擇,他說:「有意思的東西我都喜歡,不光是聲音,而且我也不想被聲音限制住。聲音是時間的藝術,我喜歡把握時間。」

Published by
吉暝水